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8 21:46:01
同樣一個現象,卻可以因為預期不同而得出截然迥異的結論。
每經記者 每經評論員 薛暉 每經編輯 魏文藝
MBA課程里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鞋廠的營銷代表去非洲某部落考查。他發回電報說,此地原著民以光腳為俗,鞋無市場。而另一鞋廠的代表發回的電報卻說,此地原著民以光腳為俗,市場不可限量!
可見,同樣一個現象,卻可以因為預期不同而得出截然迥異的結論。
但正確的結論只有一個,誰看準了,誰就抓住了未來。
大概在七八年前,商品住宅高空置率的話題曾一度占據網絡,挑動著升斗小民的神經。彼時關于空置率的判斷是,中國商品住房供應量已嚴重過剩。房價上漲只是開發商捂盤惜售與炒房客擊鼓傳花的合謀,已然堆積起可怕的資產泡沫!
然而,無論是民間學者在夜幕中數“亮燈率”,還是傳聞中有關部門“查電表”,抑或是高校組織學生入戶調查,都無法回避“小樣本”的技術指摘,進而被斥為“以偏蓋全”。幾年過去了,除極個別地區出現“鬼城”,有房價滯漲,全國主要城市房價仍然漲聲一片。
顯然,無論空置率上升與否,房價持續上漲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還沒有限購限貸的年代,有先見之明的溫州人和山西人開始組團炒房。他們進入北京和上海這類一線城市,買下一幢幢的住宅和一層層的寫字樓。炒房團買下的物業,夜間都是黑燈的,但他們不怕“空置”,因為會有數以萬計的新移民和新創業者來接盤。
然而,世間沒有一個趨勢是永恒不變的。所有稀缺的資源都可能過剩,包括不動產。
更何況這兩年中央一再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過去30年,不動產增值的邏輯在于兩點:一、經濟增速持續高位;二、人口持續流入城市。
有此兩大柱石,今天的空置房一定會在明天高額變現。
但2019年的天空,已飄來一小團陰云——北京上半年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達到8年來最高,租金小幅下調。
這一次,空置率有點令人心慌慌。
世易時移。首先,北京上海不再是人口凈流入的城市,而是在人口衰減;其次,經濟增速放緩遏制了人們的創業沖動。
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從未真正擔憂過需求。即便是有地方的房子不好賣,也多半是因為當地政府在限購和限貸,只要政策稍一放松,市場就會回暖。他們堅信市場的需求永遠旺盛,只是政府部門在時不時地澆冷水。然而,這盆新的冷水并不是政府部門澆下的。寫字樓是政府限制最少的地產細分業態,而出現供大于求的恰恰是這個領域。
實際上,亮黃燈的并不止寫字樓,還包括長租公寓。這個被認為是房地產新風口的領域,僅僅兩年就迅速退燒,爆雷、跑路、兼并、撤資……就連萬科這樣的頭部房企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長租戰略。
如果說一個開發商在十年前從“空置率”里面讀到的商機的話,那么他就讀懂了未來。今天的企業家,又該從寫字樓空置率里讀出些什么呢?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