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8 18:51:05
5G技術,給教育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想象,什么新技術更適合與教育場景相結合?新技術如何獲得實際的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效率?6月20日下午,中國主流財經全媒體每日經濟新聞將在北京舉辦每日經濟新聞C+系列活動之教育沙龍,教育企業高管、知名投資人、行業專家,將共同探討新形勢下教育+科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宋可嘉 每經編輯 文多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5G商用元年的到來,5G在各細分領域到底如何進行商業應用再次受到強烈關注。其中,教育作為政府扶持力度大、市場潛力較高的領域,成為關注焦點。2019年上半年,國內便有多地進行了5G+全息投影的課堂實驗,成功讓身處不同城市的老師和同學一起上課。
在教育領域,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優勢不僅令全息投影、VR、AR等技術再度迎來新機,也進一步拓寬了編程教育市場。近期,主營無人機的大疆創新推出首一款可編程教育機器人,正式進軍教育市場。人工智能獨角獸商湯科技也在早前便布局了AI教育市場。
隨著教育政策和科技變革,如何運用新科技解決教育的痛點是制勝關鍵,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經驗與教訓。5G、AI、VR、物聯網等前沿科技與教育場景結合,會有怎樣的市場風口和潛在風險?6月20日下午,中國主流財經全媒體每日經濟新聞將在北京舉辦每日經濟新聞C+系列活動之教育沙龍,主題為“教育突圍與科技賦能”,將匯聚教育企業高管、知名投資人、行業專家,共同探討新形勢下教育+科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5G通信技術的幫助下,業內普遍認為,5G網絡的穩定性和高速率等特性,可以支撐高清音視頻的實時傳輸,使VR/AR可穿戴設備更好地應用于課堂場景,打造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互動體驗。
一家較早從事VR/AR技術教育的企業認為,VR/AR等技術能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習者通過自身與信息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得到知識,取代傳統的“以教促學”方式。
而除了VR/AR領域,5G技術還會推動“AI+教育”的智慧教育時代到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再次深化,AI教室、AI教師相繼出現。
2018年8月,今日頭條孵化的少兒英語APP“aiKID”上線,便采用了AI直播的模式。隨后,AI老師一對一少兒英語項目“熊貓加加”、AI直播課堂“葡萄智學”等相繼上線。在5G技術支持下,它們試圖通過大量的授課視頻素材、視覺識別、語音識別技術來判斷學生上課的真實狀態,從而進行精準教學,幫助學生獲取滿足個人需求的課程。
此外,隨著5G網速倍量提升,AI、VR/AR使用的逐漸普及,讓編程語言也越來越被重視,編程教育正在從純粹的興趣教育逐步向更剛需的角色轉變。
5G技術,給教育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想象,但最終哪個賽道更有可能站上風口?什么新技術更適合與教育場景相結合?6月20日下午,多家知名教育企業高管將齊聚每日經濟新聞,一起探討科技賦能下的教育面臨著哪些風口與風險。
盡管科技賦能讓未來教育擁有了更多想象空間,但實際上5G應用目前還在探討階段,它面臨著如何與教育場景結合的挑戰,無論技術令用戶體驗變得如何非凡,能否獲得實際的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效率才是學習者最關注的問題。
5G+教育的商業應用如何進展到這一步還不得而知,但已經發展了3年多時間的VR+教育在課程教育方面就沒有太大突破。自2016年VR元年開始,盡管VR技術不斷優化,但截至目前,VR技術、VR內容多應用在安全教育等科普宣教領域,在中國最大的教育市場K12領域卻很難看到水花。
梁德勇是第一批VR創業者之一,梁德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便表示,自己在探索過VR+汽車等領域后,選擇的便是深耕安全教育領域,他認為在這個細分領域能更好地生存,“我們做的是VR宣教、科普,這是剛需,可以快捷地去推進。不像學校,個人是很難推動的,它會受制于整個教育市場能不能接受新技術,并且這個技術能成熟到什么程度的問題”。
那么,在各行業尚處探索階段的背景下,5G帶來的教育模式變革需要多久?6月20日,歡迎大家關注每日經濟新聞C+系列活動之“教育突圍與科技賦能”主題教育沙龍,一起了解5G商用元年下,更多教育+科技風口背后的思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