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28 20:50:56
李克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發表演講時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定運行出現一些積極變化。我們將保持戰略定力,不會實施“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政策,不會走鋪攤子、粗放增長的老路,將強化政策落實,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創新,兌現大規模減稅降費等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頂住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總體處于合理區間,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穩定發展。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3月28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會舉行了開幕式。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挑戰 實現共同發展》的主旨演講。
面對日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國是否為2019年經濟的平穩發展做足了準備、確定了方案?
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無論是落實減稅降費、削減政府開支、擴大金融開放、縮減負面清單,一系列舉措都充分體現出這不只是為了應對一時的經濟下行壓力,更是為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片來源:新華社
要對新一年的中國經濟作出政策安排,首先要明確當前的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在演講中,李克強總理首先強調,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定運行并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市場預期得到明顯改善。
哪些指標可以充分反映出這一點?李克強指出,從前兩個月的數據看,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指標比較平穩,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回升,消費者信心指數、制造業新訂單指數明顯走高,資本市場成交活躍。特別是進入3月份,日均發電量、用電量增速達到兩位數,進出口、貨運等增長加快。
而業界對當前中國經濟表現出的積極因素也給予了高度關注。比如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央行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官方外匯儲備連續第4個月正增長,官方儲備企穩說明外部環境較為寬松,同時意味著國際資本回流中國。
當然,李克強總理也強調,今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經濟增速在月度或季度間不排除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波動。“我們留有充足的備用工具,不會實施‘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政策,不會走鋪攤子、粗放增長的老路,不會采取為維持短期增長而損害長期發展的做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公布的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措施,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工具包”中的重要一環。在博鰲論壇開幕式現場,李克強總理專門針對減稅降費措施作了詳細介紹。
他指出,減稅降費是公平普惠、直接有效的改革舉措,是今年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今年減稅和降低社保繳費措施,可減輕企業負擔近2萬億元。
從此前財稅部門公開的安排看,這輪減稅降費體現出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自今年4月1日起,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率下降3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和建筑等行業增值稅率由10%降至9%。這距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減稅降費具體措施還不到一個月。
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司長王道樹也在一場吹風會上介紹,要在3月底前幫助全部930多萬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升級增值稅發票開票系統,保證納稅人從4月1日起能夠按照下調后的稅率開出增值稅發票。截至3月26日晚上,全國已有超過97%的一般納稅人完成了升級工作,可以確保3月底前全面完成。
在李克強總理的演講中,“開放”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詞。
比如說,在金融領域開放方面,李克強表示,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對外資全面放開市場準入正在加快推進,外資銀行業務范圍大幅擴大,對外資證券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業務范圍不再單獨設限,征信、信用評級服務、銀行卡清算和非銀行支付的準入限制大幅放寬。
此外,還將進一步便利外商投資企業舉辦創業投資、設立投資性公司,完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并購境內企業的相關規定。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完善相關政策,為境外投資者投資和交易中國債券創造更便利的條件。
記者也注意到,當前在中國金融開放領域,已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早期收獲”。例如,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
同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也發布公告,接受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注冊。這標志著標普已獲準正式進入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除此之外,李克強總理還強調,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今年6月底之前,將再次修訂發布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鼓勵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
與此同時,還將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條目,擴大增值電信、醫療機構、教育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等領域對外開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