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02 21:15:55
2018年的A股市場行情趨弱,讓私募大佬也同樣頭疼。弱市之下無英雄,有人爆倉、有人清盤、有人突然改變策略,很多私募基金也都踩到清盤的警戒線,這其中也不乏諸多“百億大佬”的身影。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何劍嶺
2018年的A股市場行情趨弱,讓私募大佬也同樣頭疼。弱市之下無英雄,有人爆倉、有人清盤、有人突然改變策略,很多私募基金也都踩到清盤的警戒線,這其中也不乏諸多“百億大佬”的身影。
而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股票策略私募產品前4名的收益旗鼓相當,導致2018年是冠軍爭奪戰最為激烈的一年。
從前比誰“賺得多”,2018年比誰“回撤少”。2018年私募基金的日子不好過,而這在股票私募基金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格上理財的數據顯示,2018年截至11月底,10億~20億規模的股票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為-13.32%;20億~50億規模的平均收益為-11.71%;50億~100億規模的平均收益為-14.61%;100億以上規模的平均收益為-16.27%。
即便2018年行情慘淡,但依舊有不少私募因踏對節奏、精準狙擊個股,在2018年取得相當不錯的收益,特別是中小私募里冒出了許多成績突出的黑馬。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有4只私募股票策略產品收益都在100%以上,分別屬于華銀精治、大禾投資、天下溪資本旗下產品。從目前的排名來看,華銀創富二期以117.39%的收益位居第一;大禾投資掘金5號以116.68%的收益位居第二;大禾投資掘金1號以116.53%位居第三;天下溪基金以115.23%的收益位居第四。這4只私募股票策略產品收益之間的差距非常小,前后相差不到3%,排名隨時可能產生變化,冠軍爭奪戰陷入“膠著”狀態。
與其說是這些中小私募“逆襲”,不如說是它們的風格踩對了市場的主題。比如像2018年一鳴驚人的大禾投資,就屬于1~10億規模的中小私募。截至2018年11月底,大禾投資旗下有4只產品的年內收益全部超過90%,并且全部擠進了2018年股票策略收益的前十名。大禾投資的崛起主要就是因為“押中”了白酒行業中的順鑫農業,在2018年3、4月份的時候吃到了一波大行情。
2018年的私募基金,有人爆倉、有人清盤、有人突然改變策略,很多甚至踩到了清盤的警戒線。2018年以來,凈值跌破0.8元的私募就有近2000多只,而其中還出現了諸多“百億大佬”們的身影。2018年11月22日,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旗下千合資本的產品——中鐵寶盈祥云3號被曝提前清盤,一時間令業內頗為唏噓。
單從2018年來看,千合資本旗下只有千合紫荊系列產品的市場表現稍微好一些。據金斧子數據顯示,王亞偉旗下的產品有最新凈值展示的合計有19只,平均虧損14.5%。其中,昀灃系列6只有凈值數據的基金平均虧損達24.035%。
數據顯示,王亞偉管理的昀灃基金成立于2012年12月27日,是目前千合資本旗下存續最久的產品之一,投資策略為股票策略。而千合資本成立于2012年9月,由王亞偉一手創辦。從2018年以來的收益數據來看,它們實在是有些辜負了市場對于“一哥”的期望。
2018年大家對券商的關注點是“變相降薪與裁員”,而對證券私募的關注點則是“清盤潮”。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共有36053只,基金規模2.26萬億元,環比減少151.07億元,降幅為0.66%。事實上,2018年A股市場震蕩走低,證券投資私募的熱情和收益也一路下降,從業績表現來看,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在八大策略里面排名墊底,表現繼續弱勢。
市場持續調整,私募機構承受著更大的壓力,2018年多數私募基金凈值大跌,產品清盤數量也創新高。私募排排網的數據顯示,2018年,私募基金清盤產品數量累計8013只,其中提前清盤數量5069只,股票策略產品清盤3602只。而在2014年至2017年,各年清盤的基金數量分別為782只、1824只、2288只和3572只。2018年的私募清盤數量明顯多過往年。
然而,在國內私募掀起“清盤潮”的背景下,外資私募卻加快了布局A股的步伐。2018年,安中、元勝、橋水、畢盛、瀚亞、未來益財等外資機構登記成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截至2018年年底,共有18家外資私募在協會登記備案了合計27只私募產品。
2018年的行情與2017年形成明顯反差。相較而言,與2017年藍籌賺錢效應明顯的行情不同,2018年影響整體市場行情的內外因素太多,這種環境對擇股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型私募的研究和擇股能力也面臨著挑戰。很多百億級的明星私募在2017年表現亮眼,但是在2018年卻摔了個“大跟頭”。
弱市之下無英雄,股市“寒冬”中,股票策略私募業績一片慘淡。截至2018年11月底,規模超過10億以上的私募業績基本都不大好看。至于百億以上的大型私募整體虧損已經飆升到了16.27%,這也是百億級別股票策略私募首次全線告負。
實際上百億私募里,有很多是價值派,擅長做逆向投資,發現股票價格低于價值,就會越跌越買。不過,這樣的操作在2018年行情里自然就吃虧了。“規模是業績的殺手”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不管是什么策略的基金,只要規模變得太大,大盤股的配置就少不了,這么一來操作空間就會變得很有限,基金經理的想法也會受到約束,在這種弱勢行情之下,想走都沒人接盤。
隨著私募行業的高速發展,行業的一些亂象也浮出水面,而2018年是集中爆發的一年。其中最為突出的是,2018年6月,阜興系旗下多家私募失聯,百億規模產品無法兌付,阜興系后被公安核查涉嫌非法集資。
自2015年11月23日發布第一批失聯私募機構名單以來,中基協共對外公告了24批失聯機構和7批公示期滿三個月且未主動聯系協會的失聯機構,失聯私募數量已增至489家,15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已被注銷,有10家機構已自行申請注銷登記。其中,2018年公布的疑似失聯私募達189家,公布的批次和數量甚于往年。
實際上,以上疑似失聯的189家私募中,有不少私募產品出現違約、違規開展業務、欺詐發行、經營異常、實控人跑路等問題。其中股權類私募為“事故高發地”,這與其流動性差、信息披露不充分、場外交易等容易造成道德風險的特質不無關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