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8-12-07 08:03:21
機構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對期貨市場來說,機構投資者的參與是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大前提,其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期貨功能發揮的質量以及市場效率。近年來,隨著商品市場熱點行情不斷,大宗商品投資與股票、債券并列為大類資產配置的主要方式之一。從市場參與結構來看,機構投資、投機者所占比重逐漸提升。
以大商所為例,據介紹,截至今年7月底,大商所法人客戶持倉量占比達54%,而就在去年幾乎同期,這個數據還在45%左右,在豆粕、豆油、棕櫚油等成熟品種上,法人客戶持倉占比超60%,單位客戶已成為該市場的主導力量。
我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長期以來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個人戶多、法人和機構戶少,民營企業多、國有企業少,貿易商多、生產加工企業少。在這種條件下,我國期貨市場運行效率及影響力均受影響,反應到實體層面,就是定價權和話語權偏弱。
但近幾年伴隨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以黑色系為代表的多個實體產業波動劇烈,對于實體企業來說,企業風險管理需求凸顯。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原油、黃金等龍頭品種投資機會頻現,國內方面,蘋果期貨、甲醇期貨等熱點不斷,金融機構對大宗商品資產配置需求提升。
此外,隨著國內商品期權推出,原油期貨上市交易及鐵礦石、PTA國際化的推出,期貨公司“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期貨市場也將成為趨勢。
在上述背景下,國內期貨公司客戶結構迎來一波機構化小高潮,具體表現為特殊法人戶保證金比例提升,包括期貨資管賬戶、期貨基金專戶和陽光私募專戶規模不斷增長。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底,私募基金投資期貨及其他衍生品共796億元,較2017年增長45.3%。這些專業流動性提供者的參與,正在改變中國期貨市場交易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場投機流動性結構中,機構投資者身份的出現,令國內期貨市場的金融屬性進一步增強。這些投資者在投資方式上傾向于套利或對沖,追求相對穩定的投資收益,與傳統中小散戶追漲殺跌的投機行為有著明顯區別。
由這一現象引出的市場配套建設不足也受到行業各方重視。這需要國內期貨交易所就從品種創新、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配合。例如,深挖產品層次,創新期權及指數產品,為機構投資者的期貨合約提供更加合適的投資工具及保護機制。而機構投資者充分參與的市場,所交易出的價格也更具公信力和話語權。
期貨市場是零和博弈市場,在專業投資流動性的參與之下,留給單純投機者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機構投資者增加將是這個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大量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對大宗商品市場逐漸熟悉和參與,大宗商品在整個資本市場的投資價值也會更加被重視,更加流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