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8-12-07 07:58:46
證監會近日發布《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這意味著,大集合產品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將得以穩妥解決,其“非公非私”的身份將依照不同情況得以規范。記者了解到,券商內部正在積極研究這一事項,制定規范方案。
證監會近日發布《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這意味著,大集合產品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將得以穩妥解決,其“非公非私”的身份將依照不同情況得以規范。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券商內部正在積極研究這一事項,制定規范方案。具體執行層面上,券商需要與監管部門和投資者進行溝通,考慮未來資管業務是走公募道路還是私募道路,考慮提前清盤時的資產處置風險,整改起來并不輕松。但毫無疑問,大集合時代將成歷史,主動管理能力將成為券商發展資管業務的關鍵。
所謂大集合產品,是指證券公司設立管理的投資者人數不受200人限制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自2013年6月起,監管層不再允許券商發起設立大集合產品,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券商申請取得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開展業務,而之前設立的大集合產品則得以繼續存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存量未到期大集合產品凈值約7550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指引發布后,各家券商都在內部討論大集合產品改造事項。北方一家大型券商資管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這幾天一直在開會研討整改方案,包括與監管層、投資者積極溝通。華東某上市券商資管部負責人李楠(化名)表示:“我們正在制定方案,具體內容包括未來公司資管業務要走公募還是私募的道路、決定符合條件的產品是轉為公募產品還是轉為私募產品,同時征求投資者意見。”
北方一家中型券商資管部相關業務負責人鐘鳴(化名)表示,其所在公司發行的大集合產品大多集中于2012年和2013年發行,期限多為7年期。考慮到產品可以在過渡期內自然到期,且公司不具備公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因而目前打算讓符合條件的產品自然到期。因為之前公司的大集合產品在凈值化方面都是參照公募產品管理的,目前進行規范,只需要滿足指引中計提風險準備的要求即可。
鐘鳴說,對于部分連續60個工作日投資者不足200人或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大集合產品,預計會轉為私募產品或者提前清盤,具體執行要先按照指引要求取得監管部門的確認函,再征求投資者意見進行合同條款修訂。大集合產品投資者人數較多且較為分散,通行的辦法是在公司官網上公布合同條款的修訂內容,并設置臨時開放期。如果投資者不同意修訂內容,則可以退出。
此外,有券商著手準備申請公募基金牌照。12月3日,天風證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正在積極推進公募基金牌照申請工作,相關材料已上報證監會。
至于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李楠透露,并非所有符合條件的大集合產品都會交由公募團隊管理,這需要團隊之間進一步溝通,看產品有無繼續保留的必要性。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大集合產品的改造存在一些困難。
首先,指引鼓勵未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通過將大集合產品管理人更換為其控股、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并變更注冊為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范工作。但對一些券商而言,按照這一方式整改存在難度。“從利益上講,我們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產品如果移交給控股或者參股的基金公司,是不情愿的。”李楠坦言,也不排除有些證券公司在體系內會統籌安排移交事宜。
第二,券商資管未來能否朝著公募基金方向發展也是一個難題。李楠表示,受“一參一控”規定約束,有些券商可能沒有再申請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資格。華東另一家證券公司資管業務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如果券商資管的大集合產品存量規模較大,則可能考慮申請公募牌照,申請起來也相對容易。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有13家證券公司具有公募牌照,但大集合產品規模較大的券商大多沒有公募牌照。
此外,李楠指出,在產品處置過程中,也有一些風險因素需要考慮。大集合產品如果要提前清盤,就需要告知客戶,而一旦客戶不同意資產規模大幅減少,資產就不能變現,可能面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指引明確,大集合產品規范過程中,對于產品持有的、通過各種措施確實難以消化的低流動性資產以及過渡期滿仍未到期的資產,在確保公平交易、不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情況下,在履行法律法規及合同約定的必要程序后,允許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購買、以存量大集合產品接續、以存量或者新設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接續等方式妥善處置。
指引的出臺意味著關于券商大集合產品的爭論終于可以暫告一段落。“大集合產品的存在其實是歷史遺留問題,其非公非私的身份一直比較尷尬,有段時間屬于監管的灰色地帶。”鐘鳴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之前在和相關部門溝通規范大集合產品時,由于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一直無法推進。指引出臺后,大集合產品未來走向更為明確。
事實上,大集合產品的存在對券商資管而言是非常寶貴的??紤]到大集合產品的投資起點大多為5萬元或者10萬元,與一般私募資管產品的投資門檻相比低了很多,因此大家都比較看重大集合產品。
指引的出臺對券商主動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山西證券非銀行金融組分析師劉麗表示,未來券商主動管理能力將成為發展資管業務的關鍵,對大集合產品的進一步規范也是對主動管理能力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資產端投資能力和資金端的資本實力是轉型發展的基礎,同時國內資產管理市場仍有較大成長空間。
在談及大集合產品整改對券商業績的影響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大集合整改對券商收入的實際影響有限。華泰證券研究所測算,大集合產品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約44億元,占證券公司集合資管收入41%,占證券公司資管總收入22%,占證券行業總營業收入2%??紤]到券商資管業務監管起步早、政策落地相對到位、遺留問題較少,且指引設定了過渡期予以柔和處理,產品轉型后仍可繼續創造收入,存量消化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有望實現平穩過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