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12 17:01:19
今天,8只新股集中敲鑼上市,讓不少業內人士驚呼,“港交所的鑼都不夠用了。”記者注意到,今日上市的這些公司,“新經濟”成為了其中的關鍵詞。
每經記者 袁東 每經編輯 肖芮冬
“香港是一個不大的城市經濟體,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靈活應變,必須超越我們的經濟體量、從全球大局來考慮問題,才能保持國際競爭力。過去幾十年,香港從一個區域性的金融市場華麗轉身,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了不起的成就。”這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兩個多月前的表態。他還指出,港交所的的目標就是連接A股市場和國際市場。
今天(7月12日),8家新股同時上市也成為了市場的奇觀。事實上,從去年來港交所的種種努力來看,目前大量的A股上市公司扎堆赴港上市就顯得不那么奇怪了。
在港交所上市,敲鑼是一個傳統的保留節目。本周一,雷軍就在港交所敲鑼,意味著小米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今天,8只新股集中敲鑼上市,讓不少業內人士驚呼,“港交所的鑼都不夠用了。”
而在此之前,新經濟企業已然成為港股市場的一大關鍵詞。在今日上市的公司中,映客、指尖躍動、齊屹科技無疑都是典型的新經濟公司。加上此前上市的諸多新經濟公司,它們扎堆港股市場,甚至讓人品出了納斯達克的味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以往的港股市場特別是恒生指數,主要還是集中了大量傳統經濟,特別是金融和地產股。對此,港交所此前也在積極修正這些問題,李小加就曾提到,“我們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已經落后,沒有以正確的姿勢擁抱新經濟,特別是在容許有特別投票權架構的公司、未有營業收入的公司上市、以及第二上市等重要領域還不夠靈活和開放。在這方面,紐約已經比我們和很多其他市場更有競爭優勢,這也是美股市場能在統領科技革命方面脫穎而出的一大重要因素。”
近期接連更新的上市規則,讓港交所的上市制度不斷豐富和完善。
首先,對于投資者來講,港交所最大的改變就是推出互聯互通制度。2014年以來,陸續推出和深化滬港通、深港通后,不僅深深影響了雙方投資者的投資習慣,還影響了雙方上市企業的投資者結構。
其次,在今年4月港交所新修訂了《上市規則》,開始接受同股不同權的企業、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等多種類型的企業在港交所上市。
最后,在本月港交所還提供了向互聯網公司上市的指引,旨在進一步便利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申請上市。
就在上述種種的規則改變之后,我們看到了同股不同權的小米在港交所上市了,一天8只新股的奇觀也出現了。截至7月12日,2018年不僅迎來了像小米這樣的大型IPO,今年累計在港股上市的企業也達到了116家。
港交所以其悠久的歷史以及獨特的地位,早已是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此外,港交所也長年在全球IPO市場排名中名列前茅。
2017年,港交所新上市的公司數目達到了174家,IPO募資金額也達到了1285億港元,而港交所上市后的募資總額達到了4529億港元。
普華永道香港資本市場服務合伙人黃金錢預期,2018年,香港IPO市場全年集資總額將介乎2000億~2500億港元,有望重奪全球IPO市場第一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