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5 22:38:54
騰訊、華大基因、寶德科技、錘子科技……一大批高精尖企業匯聚于此,就是因為成華的新經濟發展機遇。
每經記者 謝孟歡 每經編輯 趙橋
2018成都市成華區新經濟發展(深圳)投資促進大會現場
深圳,40年前的小漁村,以創新“突圍”,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新中心。視線往西,成都近年來也正以產業、人才為抓手,在城市新經濟發展中不斷“突圍”。其中,成都的“東大門”成華區,更是以其“老樹發新芽、新芽長大樹”的態勢,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就在昨天(4月25日),成華區便將其新經濟氛圍輻射到了深圳,“2018成都市成華區新經濟發展(深圳)投資促進大會”召開,現場簽約了1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達267億元。
騰訊、華大基因、寶德科技、錘子科技……一大批高精尖企業匯聚于此,就是因為成華的新經濟發展機遇。在這里,不僅有成都首個新經濟產業集聚區,更為重要的是,成華正依托其“智能制造”、“工業基因”和“樞紐優勢”三把“利刃”,高質量推進其項目落地,為新經濟發展“劈出”一番新環境。
“成華區正充分挖潛、前瞻規劃,努力擦亮‘文旅成華’金字名片,讓老成華長出新經濟,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成華區相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4月25日,在深圳現場,四塊“成華區成電校友回蓉投資”的牌匾異常醒目,這就是成華區發展新經濟的一大優勢——人才。作為電子科技大學的坐落地,成華區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活動現場,電子科大副校長楊曉波大力號召電子科大珠三角校友企業家積極回蓉投資,多位智能智造企業“大咖”點贊成都新經濟環境。
“公司旁邊就是電子科技大學”,這是很多高層次團隊落地、為成華區新經濟注入動力的原因。一個例子便是,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楊仕清還在成華區設立了“成職院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成華工作室”,從事3D智能打印技術與新材料配套研發。
而在人才優勢的基礎上,成華區進一步的“落實”態度,不僅吸引了更多智能智造企業與項目的進駐,也助推已落地企業不斷成長。
“從2017年7月到現在,進駐成都成華區不到一年時間,卻是錘子科技發展最好的一段時期,我們營業規模基本是上一年的三倍。”錘子科技總裁彭錦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都成華區對于錘子科技的發展就像一個“助推器”。
在他看來,“助推器”的作用不僅是政策、人才的體現,更有產業環境的作用。把新經濟企業圈在一起發展,讓充滿創新激情的年輕人在一起交流,思維、行業的碰撞,是新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
因此,智慧海派、成焊寶瑪、寶石機械……在成都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背景下,成華區的智能智造產業圈的不斷壯大,其新經濟氛圍已經展示出“活力”。
近日,記者走進成華區龍潭新經濟產業集聚區,實地探訪相關項目的推進建設情況。
工人、車輛來來往往,在航天科工智慧海派智能智造標準化廠房的建設現場,項目正抓緊落地。“今年元旦節前夕動工開建,6月底要完成主體廠房的建設,10月底完成廠房外立面裝飾,年內要開始二期工程建設。”施工方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一期工程預計今年10月竣工,并啟動二期建設,項目投產運營后三年內產值可達300億元。
可以看見,智能智造必是成華新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
如果說智能智造是成華以其“人才優勢”聚集而來發展新經濟的動力,那么,作為“文旅成華”名片的“工業文明”則是成華區內生的“基因”。
在此“基因”上,成華不斷創新,讓“老工業”發出了“新芽”,“新芽”也將長成大樹。
早在去年,幾輛開進公園的綠皮火車便讓成華的文化魅力飽受關注。就在前幾日,位于成華區的一堵“景觀墻”,不僅將成華從古至今的“文化”基因畫于眼前,更將文創產業在成華的未來繪就于此。
這條長約2公里的城市手繪景觀墻位于成都中環路二仙橋西路,通過43幅精心設計的手繪圖案,講述了成華從古蜀時期、到工業文明、現代城市到文旅成華四個主要時段的發展演變歷程和文化記憶。
“通過從古至今到未來四個板塊,用新舊對比的方式,一方面展示出成華的文化基因與創新,另一方面更是對成華豐富的文創產業做描述。”作為文化墻的主要負責人,何老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事實正是如此,這一景觀墻,便是成華區“工業文明”的縮影圖。正如上述負責人所說,“這將為成華區營造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工業文明這張牌打出更好的‘疊加效應’。”
就在上個月,成華區一季度集中開工項目38個,總投資221.2億元,其中,東郊文化創意集聚區12項,總投資126.5億元。而去年,成華區便落戶了完美世界、繁星戲劇村等一大批文創項目。
不難看出,作為整個成都的文創聚集中心,位于成華的東郊文化創意集聚區,是成華打造的重點,也是其突破新經濟、促進城市發展的“利刃”之一。
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邁克爾·沃布斯就曾表示,“今天,創意經濟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逾6%,每年帶來4萬億美元左右的收入。” 文創產業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
縱觀世界各大城市,總會有一個文化創意集聚地,為城市的創新發展注入活力。
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南岸、德國的魯爾區、紐約的蘇荷區、日本北海道的小樽運河等都是創意產業密集的區域,這些區域不僅保留著城市的人文遺產,又結合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而東郊文創產業聚集區,同樣具備這些區域的特征。
傳承并創新的,不止是成華的“工業文明”,在越來越多的高鐵動車飛速“轉動”下,成都東客站早已煥發出新的經濟活力。
正如業內專家所說,“高鐵經濟時代的到來,將會促進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的進一步開放,在沿線形成新的經濟帶和增長極,將為高水平、高起點整合生產要素及消費要素帶來重大機遇。”
當前,成都正在積極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從“鐵公機”三管齊下,正不斷加強其與國內國際的互通互聯成都。
“對成都構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而言,高鐵是一個新起點,極大地提升了成都與周邊城市的通勤效率,不僅能強化經貿往來,更有利于促進人文交流。”上述專家表示。
目前,成都東客站在已經開通成渝高鐵、西成客專、成綿樂城際鐵路,日均客流量超20萬人次。同時,2018~2020年,成貴高鐵、蘭成高鐵、成昆高鐵也將陸續開通。到2020年,預計成都東客站的年均客流量將超過1.5億人次。
面對如此大的人流、消費流、物流的聚集,成華區如何把握這一機遇?
“我們希望搶抓產業轉型升級歷史機遇,精準對標,集聚發展精品酒店會展業,著力打造‘城際會客廳’。”東客站樞紐經濟集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高鐵的高速運行,成華區的樞紐經濟也“加速轉動”。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成都顧連康復醫院投入運營時間漸進,新加坡百匯醫院、香港圣丹福國際醫療、華大基因、協和頤養等高端醫療康養機構入駐,目前,一個巨大的醫療健康產業集群正在東客站片區加速形成。
作為成都“中優”重要區域,成華區在加速產業發展、搶灘新經濟,依托于地理位置優勢的“樞紐經濟”活力正盛。
此外,再加上煥發于內生基因的“文創產業”、加速產業聚集的“智能智造”,可以看到,成華的幾把“利刃”正發揮著巨大作用。正如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所說,“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依靠資源要素驅動發展的路子走不通了,必須轉到依靠創新驅動上來,所以提出要轉型,要‘換道’。”
就在上周,一場吸引了“JR京都車站”建筑師、日本建筑巨匠原廣司的“樞紐車站建設國際論壇”在成都召開,可以說,發展新經濟,成華區這片熱土備受矚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