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網 2018-01-02 17:56:24
微信宣布不留存用戶聊天記錄,也不會將用戶任何聊天內容用于大數據分析,稱“天天在看你的微信屬于誤解”。
“我心里就想,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2018年新年伊始,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出席某活動時的一番話,引發了關于微信用戶聊天隱私的熱議。
1月2日上午,微信通過官方平臺宣布微信不留存用戶聊天記錄,也不會將用戶任何聊天內容用于大數據分析。微信稱“天天在看你的微信屬于誤解”。
關于用戶聊天記錄等隱私,微信的回應包括三點,一是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聊天內容只存儲在用戶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上;二是微信不會將用戶的任何聊天內容用于大數據分析;三是因微信不存儲、不分析用戶聊天內容的技術模式,傳言中所說‘我們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純屬誤解。”
作為擁有合并月活躍賬戶達9.8億的微信及WeChat,用戶隱私的相關問題格外敏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微信不分析用戶聊天記錄,如何阻止有害信息的傳播呢?2017年12月18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于規范微信個人帳號發布投資建議及“薦股”相關服務信息的公告》,稱通過用戶舉報數據,核實確認共計對120多個微信群進行限制群功能處理,并對1100多個微信賬號進行限制功能使用或限制登錄等階梯式處罰。
對此,微信團隊回應第一財經稱,“微信一直堅持保護用戶的通信隱私,絕不會去觸碰、去算計用戶的通信秘密。這是我們的產品理念,也是我們的底線。微信聊天記錄,僅用于微信手機端的本地搜索和展示,不做任何其他用途。從微信服務器后臺無法提取任何人的聊天記錄。”
關于微信聊天內容的數據之爭由來已久。
2017年8月,華為與騰訊就用戶微信聊天數據發生爭執,騰訊稱華為榮耀手機Magic正在收集騰訊微信應用的用戶數據,侵犯了微信用戶的隱私;華為則稱用戶已經在手機設置中給予授權,其所收集的用戶數據屬于用戶,而非微信或者華為手機。
幾乎是同一時間,新浪微博和今日頭條間也發生了數據之爭。今日頭條2017年8月開始通過用戶授權把新浪微博的內容自動搬家到今日頭條上;新浪反應激烈,不僅切斷了與今日頭條的內容接口,還在海淀區法院立案起訴。
時間推前兩個月,美國發生了一起數據訴訟案,只不過上訴方的訴求是獲取被訴方的數據。數據分析公司hiQ向加州北部法院提起了對Linkedin的訴訟,前者主張后者擁有市場支配地位,要求后者移除妨礙hiQ獲取Linkedin數據的技術障礙。
數據領域的紛爭幾乎都圍繞這一點展開:到底是誰的數據?數據屬于所產生的平臺,還是用戶,或者為平臺和用戶共同擁有?第三方平臺能否繞過原始生產(發布)平臺,在僅僅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使用用戶數據呢?
數據產生的方式和類型千千萬萬,不同類型的數據在權屬上不盡相同。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對第一財經表示,以微信為例,聊天內容屬于用戶;但微信通訊錄當屬于用記和微信共有,通訊錄為微信所經營的關系鏈,也是微信的核心資產,通訊錄如果可以復制,那微信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可以被取代。
在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看來,在用戶數據的存儲、使用和權屬上,所有平臺都是按照現有法律法規來的。不同的平臺在立場上有爭議,但數據的權屬是明朗的。以微信和華為手機的紛爭為例,微信并未舉報或起訴華為手機,對于用戶來說,聊天內容的權屬在用戶個人。
在所有的數據紛爭中,作為第一生產者的用戶聲音被忽視了。很多用戶是在不經意間“被同意”了數據的讀取和使用,軟件或平臺的許可協議長達數千字,完全瀏覽下來的用戶少之又少。
數據被稱為AI時代的石油,也成了互聯網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原始平臺是激烈的,騰訊曾回應與華為的數據之爭稱,微信不會讀取、分析聊天記錄,雖然騰訊有能力做,但從來沒有做過。
來源:一財網 記者 段倩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