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1 20:08:50
一直以來,公募行業注重基金公司總規模排名是眾所周知的,那么最近三年的公募基金非貨幣規模排名又是怎樣的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編輯 肖鴻月
今年以來,對于貨幣基金的一系列監管政策,經過各類媒體文章發酵之后,不知道令多少投資者對這類產品產生了遲疑:畢竟不少人正是因為余額寶,才認識了公募基金這一已經快20年的大眾理財品種。
實際上管理層擔心的風險,不是別的,主要就是貨幣基金規模大起來之后的流動性風險,其中的不穩定因素主要來自于機構持有人。老話說得好,投資有風險,但對于風險我們應該做到理性認識,就不會盲信盲從。尤其是金融領域,風險只能是說有高有低,需要關注的是,如何預防風險、疏導風險,讓風險與收益盡可能平衡,而不要去幻想無風險的真空,這是不存在的。
如果嚴控流動性風險,合理地發展貨幣基金,貨幣基金仍然是優秀的現金管理工具,普通投資者可以放心。因此,現階段不論弱化貨幣基金宣傳,還是不再將貨幣基金納入基金總規模排名,實際上都是出于維護貨幣基金安全發展,屬于疏導風險的做法。而且風險管理并不只在貨幣基金,大家熟悉的銀行理財產品,未來在大資管背景之下也要打破剛兌了,這也是對于其規模過大、資金錯配的一種糾偏。
早在2015年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就已經公布基金管理公司非貨幣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前20名,但是這份名單在當時的重視程度可能不如總排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妨來回顧一下,最近三年公募基金的非貨幣規模排名。
▲ 數據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可以看出,除開貨幣基金之后,前20名的基金公司最近三年變化并不大。三年以來一直都處在前20位的有17家,分別有博時、富國、工銀瑞信、廣發、國泰、華安、華夏、匯添富、嘉實、建信、南方、鵬華、易方達、銀華、招商、中歐、中銀。而三年來連續處于前十位的有7家,分別是工銀瑞信、華夏、匯添富、嘉實、南方、易方達、招商。
但從規模的絕對值來看,2015年~2017年第三季度,并非每家公司都是一路增長。2015年的大行情,使得多家基金公司權益類產品規模走高,而2016年的震蕩市又有所下降,2017年前三季度再次出現回升。2015年最高規模為2704億元,前20位平均規模為1259.46億元;2016年最高規模為2182.78億元,前20位平均規模分別1226.84億元;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最高規模為2483.2億元,暫時低于2015年高點,但平均規模有所抬升,為1509.24億元。
從整體來看,非貨幣基金的規模增速遠不如貨幣基金,且前20位位置較為穩定,也從側面反映了后來者要是想從權益類產品實現規模的彎道超車難度較大。
不過在現階段盈利機制和考核模式下,規模對于基金公司的意義會大于投資者。而投資者確實需要更科學地評價體系作為投資參考,以及更專業地輿論環境獲取信息。
協會在本月8日召開的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上就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基金管理人應不斷提升以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根據自身風控能力合理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為廣大投資者創造長期良好的收益,為我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不再通過各類渠道宣傳貨幣市場基金規模排名及收益率。二是基金管理公司股東應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逐步弱化規模排名在考核體系中的作用。三是相關機構應客觀報道公募基金規模相關事宜,進行良性引導。四是不符合《證券投資基金評價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機構不得通過公開形式發布基金規模排名等基金評價結果,基金管理人、基金銷售機構及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媒體不得引用或發布上述機構提供的基金評價結果。
不難總結,不論基金還是銀行理財,未來資管行業的監管將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嚴格,但只要方向正確、制度合理,犧牲眼前利益換取長遠發展,那么不論對于行業還是持有人都不失為一件好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