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4 17:46:38
每經編輯|陳祺欣
每經實習記者 陳祺欣
11月24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消費升級與零售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銀泰商業集團執行董事、CEO陳曉東出席并發表了《零售業變革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演講。
陳曉東表示,線上線下的消費者是同一撥人,趨勢已經很明顯。零售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之前取得了成功,之前成功的經驗沒準就是之后成功的障礙。很多線下實體零售還在盼著春天來了,但周期性的恢復在零售行業是不靠譜的。許多人認為,在零售行業中,體驗是互聯網完不成的。陳曉東認為,互聯網接管的不是體驗,而是體驗式消費的決策過程。
陳曉東提出,在零售的新趨勢過程中,三個改變是必然趨勢:買方和賣方的主導權互換;零售商與生產商關系轉移;員工與公司關系改變。
同時,陳曉東進一步闡述到,新零售是從-1到0再到1的升級,新零售至少帶來三波巨大的紅利:數字化紅利是第一波;第二波是供應鏈的整合和優化;最后是智慧化,用大數據精準集合所有消費者的需求,對消費者需求進行柔性化定制。陳曉東還談到,在零售行業中,O2O是偽命題,只有融合是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融合應該是三方的,零售商、品牌商、互聯網要融合在一起。
銀泰商業CEO陳曉東在論壇發表演講(每經記者 攝)
以下為銀泰商業CEO陳曉東在論壇現場的演講全文:
我先說一個事,這是我們的數字,線上線下同一撥人,這個數字在三四年前從這個位置開始上升,之前在70%,現在已經88%了,這個數字會上升到95%以上。所以不要再幻想說有些人就只在線下買東西,不會線上買東西,目前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第二個趨勢,這邊的是既在線上也在線下,重合的那些消費者,那邊的是只在線下消費的,明顯消費力有差距。這也是明顯的趨勢,年輕人會更注重圈層。大家記住,“95后”跟我們是不同的兩個“物種”,“95后”不會聽你做廣告,他們在群里會問這位阿姨你多少歲了,一聽說對方是“80后”,說請“80后”阿姨退群。
我們做零售,為什么到現在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你之前成功了,我們覺得之前你成功的經驗沒準就是你最后成功的障礙。很多線下實體零售商還在盼著春天來了,去年有下降,今年有增長,就說春天來了,不要再看了,周期性的恢復在零售行業是不靠譜的。
還有人說體驗,體驗是互聯網完不成的,你吃飯總得線下,看電影總得上電影院,互聯網壓根兒也沒有打算接管這個體驗,它接管的是體驗消費的決策過程,不要再盼著說我們還有一點陣地,不會被互聯網所侵蝕。
其實今后公司肯定不是由CEO領導的,這一點大家也不要再抱幻想了,由誰領導呢?是由那些真正接觸顧客的一線員工領導。我們干嘛呢?我們關愛員工。我們“雙11”之后是放假的,你只有讓那些跟你不是同一個“物種”的人跟你一起高興,他們才能讓自己的顧客高興,這一點的改變是沒有什么懸念的。
如果有人跟你說做新零售或者做零售,請你仔細問一下他,你做的是零售業務還是零售基礎設施業務,毫無疑問后者是能賺大錢的,但是別往零售堆里湊。所以現在新零售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公司,以前我們是做零售基礎設施建設的,意思就是二房東,隨后過渡成零售商,然后到互聯網成為新零售,是這種狀態。
這是以后實體零售的狀況,想玩簡單的事以后沒了,所有的東西全部移植在互聯網上,全部在移動終端上。以前,其實我很操心的,做商場只怕停電,現在最怕的是互聯網抖動,稍微有一點點抖動,它的通訊就會有一個請求會被彈出來。
很多人說新零售要做數字化,其實數字化只是第一波,我覺得新零售至少有三波巨大的紅利,第一波來自于連接。毫無疑問你把原來沒有數字化的會員數字化了,你把原來沒有數字化的商品數字化了,這時候它們之間可以產生連接,而且是網狀連接,這時候會產生一大波的紅利。第二波紅利比前面那波還大,是供應鏈整合。供應鏈整合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一波超過原來連接所產生的紅利。那是什么呢?智慧化,它是用大數據的方式去集合消費者的需求,然后用柔性化定制給消費者。因為在所有零售鏈條里邊,現在有25%-30%是庫存成本,有貨到地頭使用運錯地方的,錯配的有25%-30%,所以如果這個數字降到20%、15%、10%甚至降到0,會是多么巨大的利益。再有就是這兩年一直在努力做的,也倡導供應商一起做的,就是融合。只有融合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而且融合應該是三方的,零售商、品牌商、互聯網要融合到一起。
很多所謂成功的企業還在用去年的辦法,現在都變了,不要再按照去年的法子再對付今年的“物種”了。銀泰在三四年前就提了線上線下同價,這一點我們今年已經全方位做到了,假設你看到一個商品在主流的電商平臺上比我們便宜,你拿手機截圖給我,我賠給你,這已經做了很多年。
新零售,所有人都講新零售,一句話能說清楚嗎?我一句話也說不清楚,四年前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可能跟新零售有一點關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