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5 16:46:57
紀錄片作為影視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在當今這一全球跨傳播的時代,在國家提高文化軟勢力的戰略背景下,其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在相關政策和資金的主推下,中國紀錄片創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精品力作不斷涌現。今年,一家并非做紀錄片的公司“撿漏”一部紀錄電影利潤高達5700萬元!那么,在影視作品類別中相對小眾的紀錄片,會成為下一個爆款嗎?
每經編輯|蓋源源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實習生 張玉路
每經編輯 杜蔚
昨日(11月4日),歷時3天的2017(第十四屆)四川電視節圓滿落幕,各項交易活動達成意向性協議金額36.58億元,較上屆增長8.2%。除了每年電視節的重頭戲電視劇交易外,紀錄片日漸升高的地位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其實,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國外,紀錄片都很難擺脫小眾的態勢。即使在有著成熟產業環境的國外,運作紀錄片的主體也仍舊是國家公共電視臺。然而在中國,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就在不久前,曾制作過《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的陳曉卿出走央視、自立家門(點擊看全文《拍出廣告盈利過億的紀錄片、從工作28年的央視離職……他的勇氣竟來自于馬化騰?》)。而投資他的,正是騰訊系的公司。
紀錄片正在成為資本追逐的目標,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今年一家并非做紀錄片的公司“撿漏”一部紀錄電影利潤高達5700萬元!那么,在影視作品類別中相對小眾的紀錄片,會成為下一個爆款嗎?在“金熊貓”國際紀錄片傳媒制作人論壇上,數位國內頂尖紀錄片制作人詳盡剖析了紀錄片的“錢”景。
▲高曉蒙發表“我的時代和我”主題演講(每經影視攝影)
擠進衛視黃金時段 難掙錢的紀錄片火起來了
“昨天晚上我睡得很晚,做什么事情了呢?本來想打開電視催眠一下,結果換頻道換來換去換到央視播放的新疆節目,看得我都想買一個烤箱回去自己做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在本屆四川電視節論壇上分享了新近發生的經歷,他談到的正是紀錄片的魅力。
紀錄片作為影視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在當今這一全球跨傳播的時代,在國家提高文化軟勢力的戰略背景下,其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在相關政策和資金的主推下,中國紀錄片創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2016年全國紀錄片年生產總收入為34.7億元,總產值超過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5%和12%。
不僅如此,高長力還特別提到紀錄片的夏天已經來臨,“這兩年紀錄片創作進入了一個高峰,有一句話說‘夏天到了’,它跟我們這個時代一樣溫度很高。”高長力表示,紀錄片炙手可熱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紀錄片殺入了衛視的黃金時段,“過去的衛視的黃金時段都是被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所壟斷,但是這兩年我們發現包括前五的衛視黃金時段都播了紀錄片,而且收視率很高。”第二個標志是現實題材紀錄片,講述中國奮斗的作品層出不窮,這個成為中國人夢想最好的釋解。
▲紀錄片論壇案例分析(每經影視攝影)
當然,收視率高并非推動紀錄片市場紅火的絕對理由。過去,高收視率的紀錄片虧錢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如果虧錢,除了國家之外的資本怎么會進入這個行業呢?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說:“在目前傳統大環境下,傳統機構的決策流程資金方面都受到了很多規矩的束縛。但對于新興媒體機構,現場就可以做決策。”
張延利所說的新興媒體機構,指的是像“二更”這樣的在線視頻機構。在線視頻市場609億元的規模所能帶來的商業資源,讓越來越多的資本看到了難掙錢的紀錄片掙大錢的可能。
高曉蒙的憂慮 利潤5700萬的紀錄電影被“撿漏”
對于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多堂”)的總經理高曉蒙而言,紀錄片的夏天來臨,同樣意味著諸多的憂慮。三多堂是中國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紀錄片公司(430667),公司創作的歷史人文類紀錄片營銷全球,制作的《大國崛起》《漢字五千年》《唐之韻》《走向海洋》等作品,摘得了中國紀錄片界所有的最高獎項。
▲《大國崛起》豆瓣評分8.7分(豆瓣/圖)
然而,在紀錄片行業摸爬滾打了20年的高曉蒙,仍為自己今年錯過了電影《二十二》而后悔不迭。后悔的不只是他,可能還有整個紀錄片界。高曉蒙說,總投資宣發成本500萬元的《二十二》,撬動了1.7億元票房,“這個片子制作方大概可以分到36%的額度,約6200萬元,6200萬元減去成本是5700萬元(利潤),這里邊還沒有算政府的獎勵補貼,沒有算二輪發行,將來資料發行的價值。”
這部紀錄電影高票房的背后,是整個紀錄片市場的復蘇。但是紀錄電影《二十二》的投資方,不是一個做紀錄片的公司,而是一個做電視劇的公司。
“我真是很慚愧。一直強調紀錄片的歷史價值,結果被一個搞電視劇的人撿了2017年或許是目前中國紀錄片行業最大的漏。” 高曉蒙把那些站在紀錄片門外的人都稱作為“狼”,形容紀錄片人是“羊”。
▲論壇上關于紀錄電影《二十二》的討論(每經影視攝影)
在紀錄片行業多年,選題把握上甚至不如外行人,這對資深紀錄片制作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而資深紀錄片制作人,如若沒有對當下社會人心理的精準把握,慢慢的可能連已有的優勢都會保不住。憂慮的紀錄片制作人還不只高曉蒙,曾制作過《紀錄片編輯室》的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干超,在論壇上坦言這兩年壓力比較大。他說,未來的紀錄片應該年輕化,但他同時表示年輕人對世界探尋的深度已經超出他們這代人的揣測,這給他們在選題上的把握帶來了不確定性。
不僅如此,干超還表達了對紀錄片商業化的憂慮,“紀錄片將來資本那么瘋狂,大家失去自己的定力,以后制作時,會不會就很少把錢花在原創和思考上?”
紀錄片第一股三多堂,2016年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0萬元,但扣非后凈利潤為102.8萬元,其中計入當期的政府補助為154.4萬元;2015年公司的主營業務虧損33.8萬元,依靠營業外收入126.2萬元(注:其中計入當期的政府補助為125.4萬元),2015年度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才錄得正數,為65.9萬元??吹贸?,政府補助扶持對紀錄片公司的經營發展仍頗為重要。
而進入2017年以來,紀錄片市場開始變得紅火,又為三多堂帶來了更多的競爭者。2017年上半年,三多堂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6.2萬元,公司表示,由于制作的影視節目,尤其是大型紀錄片的承制具有周期長、制作進度非均勻等特點,大型節目的制作進度及交付情況對公司的經營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上半年多數項目無法確認收入的情況下,公司的凈利潤呈現虧損。
資本進入紀錄片的跨界“錢”景
2017年播出的紀錄片《茶界中國》,是由行業外的人完成的項目。而《茶界中國》不僅有紀錄片,還有從屬于品牌之下的茶。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這樣評價《茶界中國》:“行業外的人帶來了紀錄片領域的新思路。我們想的是拍一個紀錄片賣多少版權,但他想的是我免費賣版權,你們會給我的品牌擴大傳播。”
▲《茶界中國》劇照(豆瓣/圖)
張延利在論壇山還提及到了《西泠印社》的紀錄片項目。他在論壇上介紹這個項目時,話劇、劇情版院線電影、電視文化綜藝等等跨界產品赫然在列。
跨界會成為紀錄片未來的方向嗎?三多堂的高曉蒙說:“紀錄片的價值不一定是自己這部片子產生商業回報,而是它的延伸產生的商業回報。”高曉蒙認為傳統紀錄片的引領模式非常單一,但如果跨界的模式出來了,也許行業還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他同時也表示:“紀錄片的紀事能力是跨界的本錢。招商時,別人看中的始終是紀錄片所表達的價值觀,表達的思想。如果紀錄片人離開立身的東西,而不能在價值觀、啟蒙價值上有所發揮的話,是真正愧對這個時代的。如果這樣,門外的‘野蠻人’也會迅速把我們替代。”
紀錄片論壇的資深人士們都有著這樣的共識,不論小眾的紀錄片會不會成為爆款,它的意義始終在于讓人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讓人們有所思、有所悟。正如陳曉卿的繼任者、現任央視紀錄片頻道總監梁紅所說:“紀錄片本身是很正規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能有商業。只要把紀錄片本身做好,就會產生最大的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