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13 23:28:34
“大家對提高自己健康質量的需求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所以說醫療健康領域是個永遠朝陽的行業。”
8月10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上市醫藥企業資本擴張危與機”2017中國上市公司董秘俱樂部(北京)醫藥沙龍上,一開場,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蔡大慶以“抗周期”的特性來描述醫藥行業,與會者還有近三十位來自上市公司、專業投資機構、優質非上市藥企的決策者、管理者。
正是由于醫藥行業相較于其他行業的弱周期性,這一領域從不缺少資本的競逐。不僅業內并購頻發,很多與醫藥并不相關的其他領域上市公司,也紛紛積極投身醫藥行業,購買標的、股權投資,以期良好的盈利能力和穩妥的利潤回報。
每經編輯 李少婷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姚治宇
對于大多數行業而言,周期性是常態,而醫療健康行業具有抗周期的特性。“大型投資機構做資產配置一定要加強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資產配置。”在沙龍上,一位投資人表示。
德勤2017年3月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衛生消費增長迅速,2015年衛生總費用為4.1萬億元,2011年~201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2.8%,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提升明顯。
不斷提升要求的消費者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抗周期性的支柱,“未滿足的醫療需求”也成為常青的投資機會。而供給與需求不斷接近正是投資機會的源泉。
在8月10日的醫藥沙龍上,蔡大慶在“醫療行業投融資展望分析”中分析認為,財富供給方面,改革開放后家庭的積累及國家不斷優化的醫保政策使得人們分配給醫療健康的部分越來越多,而人才和科技的全球化雙向流動則使得技術供給得到進一步滿足。
“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大戲像互聯網在十幾年二十幾年前剛剛開始,好戲還在后頭,非常令人期待。”與會者討論認為。蔡大慶則盤點了互聯網企業的興起過程,認為中國市場有可能孕育世界級的公司,“這些互聯網企業成功的規律就是十年左右,先立足本土開始做,然后逐漸向海外去發掘,我們認為,醫療企業也是在走同樣的道路。”
“五年前,綜合基金里,投醫療健康的大概是3、4個人,占基金總體比例不足10%,而現在,專業的醫療基金已經建立,占總體比例也節節攀升。”這些是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走熱現狀。一位行業內資深投資人在8月10日的醫藥沙龍上從側面描繪了醫療產業投資呈現錢多、人多、價格高的局面,。
醫藥企業擴張之路上,并購成為必經之路。但在醫藥沙龍上,不少藥企上市公司抱怨好的標的難尋,“可以投的企業明顯的減少了”。
熱錢涌動,醫療領域的標的價格水漲船高。沙龍上,一位投資人舉例稱,其投資團隊曾看好一個由5個人組成的團隊,并給出5000萬元的估值,而僅過了1周后便發現5個人中已有3個人“拉”到了融資,并且每個都超過1億元,原本能成事的團隊被迫分頭行動,這對研究進展而言未必是件好事。
標的估值過高,苦了尋求并購的藥企,“出海”成為更加合適的選擇。德勤2017年3月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對海外醫藥行業的直接投資呈塊錢蘇上漲的趨勢,從2013年的2900萬美元升到2015年的1.9億美元,合計3.63億美元,其中,美國和歐洲是熱門地區。
“國外的資產比國內便宜多了,質量也很高,當然投資也有各種各樣需要注意的。”沙龍上,有與會者表示。投資模式也隨著錢潮發生了變化。多位投資人及上市公司人士在沙龍上表示,其投資出現了“前移”,挪到C輪、B輪甚至A輪,而這也使得投資風險增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