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4 12:17:3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券商資管人士了解到,他表示現在并不看中券商資管規模到底有多大,更看中的是主動管理規模,這已是券商資管競爭的核心所在。事實也是如此,現在券商資管都在喊著做大做強主動管理業務,那么現在上半年已經過去了,也該交出成績單了,到底是怎么樣的呢?這不,8月3日晚基金業協會就給出了答案。
前20強月均主動管理規??傮w下滑
根據基金業協會披露數據,截至二季度末,前20強券商資管月均主動管理規模達3.43萬億元,相較一季度末減少了1593.77億元,減少幅度為4.44%。其中,中信證券穩坐第一寶座,達6395.91億元,其次是廣發資管和國泰君安資管,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上,另外華泰資管和華融證券均在2000億元以上。
從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增長情況來看,國泰君安二季度增長了109.97億元,達3091.96億元,是其中唯一一家增長過百億的券商資管。緊接著是中信證券和齊魯證券,分別增長了90.21億元和59.58億元。而在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增幅上,財通資管最為領先,相較于一季度末增長了4.56%,此外,齊魯資管、中金公司和國泰君安資管也均增長了3%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國泰君安資管今年上半年新發產品并不多,但是主動管理規模卻逆勢增長,主要還是對老產品的持續營銷做得很好,而且業績也比較穩定,深受到市場的青睞。另外,今年上半年國泰君安資管在主動管理的一大主要方向即資產證券化業務上也表現不俗,推動了主動管理規模的增長。
這不,國泰君安自己的非銀分析師劉欣琦就表示,“去通道”未來在執行層面或將繼續加強,券商資管將從通道業務和單一模式向多元化、綜合性的資管模式轉型。ABS(資產證券化)領域是最能發揮券商“投行資管”優勢,將成為未來券商資管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利潤增長點之一。
或許你覺著以上從增長情況上看,除了國泰居安資管外,其他的似乎感覺變化并不大,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饦I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前20強中,月均主動管理規模有8家下滑,其中廣發資管、德邦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資管和申萬宏源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均下降100億元以上,尤其是前兩家下滑最多,達到765.02億元和567.20億元。下滑幅度上,德邦證券最高,相比一季度下滑了42.45%,廣發資管和招商資管分別下滑了17.69%和16.17%。另外,天風證券、長城證券、申萬宏源、海通資管和華泰資管下降幅度均在5%~10%之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曾在一季度末時進入前20強的第一創業在二季度末已經悄然退出。
前20強券商資管月均主動管理規模:
資管月均管理規模超8000億陣營只剩4家
雖然說,最看重的是主動管理規模,但是總體規模我們還是需要了解的嘛。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季度末,前20強券商資管月均規模達11.45萬億元,而一季度末為11.66億元,相比減少了2009.05億元。
其中,“老大哥”中信證券仍然穩居首位,達到1.91萬億元,其次是華泰資管、國泰君安資管和申萬宏源,規模均在8000億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末時,有5家券商資管規模突破8000億元,除了前述的中信證券、華泰資管和國泰君安資管外,還包括海通資管和中信建投,而到二季度末,后兩家分別減少了1993.05億元和745.37億元退出前20強,由申萬宏源卻頂替踏入該梯隊行列。
同樣,先從增長情況來看,申萬宏源能踏入8000億行列,肯定少不了量的提升,基金業數據顯示,相比一季度末,二季度申萬宏源月均規模增長了585.90億元,居于首位,其次是中信證券和銀河金匯資產,增長了470.37億元和407.32億元。此外,江海證券、中銀國際、華福證券和國泰君安資管增長規模均在200億元~400億元之間。
不過眼尖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銀河金匯資產雖然不是增長最多的,但是增幅最大的。銀河金匯二季度增長了407.32億元,增長了15.21%,一舉突破3000億關口達到3084.67億元。其次江海證券增長了10.65%。而申萬宏源、中銀國際和華福證券增幅也在5%以上。
看完增長情況后再來看看下降情況,著實會讓人吃驚。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海通資管二季度末月均規模為6526.67億元,退出了8000億梯隊,相比一季度末下降了1993.05億元,成為前20強中規模下降最多的券商資管。其次,中信建投、廣發資管和德邦證券下降規模也不容小覷,均在700億元上下。此外,國都證券、華泰資管、東吳證券和招商資管月均規模均在100億元~400億元之間。
當然,月均規模下滑這么大, 這些券商資管的下滑比例也不會小。海通資管仍然“打頭陣”,二季度末相比一季度末月均規模下滑了23.39%,德邦證券緊跟其后,下降了17.44%,而國都證券和廣發資管“旗鼓相當”,分別下滑了11.46%和10.9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季度末時位列前20強的第一創業與廣州證券在二季度末時紛紛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國信證券和光大資管,截至二季度末時二者月均規模分為達2895.00億元和2822.34億元,記者根據一季度末第20強廣州證券2534.34億元計算,二者至少分別環比上漲14%和11%。
前20強券商資管月均管理規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