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 2017-07-31 08:18:09
國際調研公司Counterpoint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二季度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華為、OPPO、vivo和小米四大品牌總共占據了69%的市場份額,蘋果以8.2%的份額排在第五名。但與市場份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手機的利潤率依舊偏低。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不久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業利潤總額為121.1億美元。其中僅蘋果就占83.4%,而中國手機品牌的利潤均不高。
網民認為,如果繼續走拼價格、拼發貨量、拼燒錢營銷的老路,國產手機最終會因供應鏈長期受制于人而失掉市場。因此,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尤其是核心技術專利研發,并控制供應鏈,在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強配套,才能根本扭轉“大而不強”地位。
市場優勢日益明顯
網民指出,國產手機功能使用體驗大幅提升的同時,價格還極其親民。正因為此,國產手機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脫穎而出。
除此之外,網民“石安”分析了深層次原因:一是市場發展。隨著近年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巨大的消費需求再次成為國產手機爭奪市場和快速發展的大好良機。二是技術進步。移動網絡基礎設施和應用迅速推進,使手機上網快速普及,同時國產手機在產品設計水平、生產能力、營銷水平,尤其是使用體驗也有了全面提升。三是性價比。不輸國外品牌的使用特性,加上價格優勢,使得用戶數量急劇提升。
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
但也有網民指出,只有真正擁有“中國芯”,才能使科技含量指標傲視群雄,才能使產業掌握主動權。
網民“康斯坦丁”說,國產智能手機的高銷量是以犧牲利潤和未來發展為代價。這樣的發展態勢很令人擔憂。
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網民“孫永杰”分析,首先,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品牌影響力及相關產品的溢價能力,這需要基礎性專利的積累。其次,改變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競爭方式。目前的低價低利潤仍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方式。這除了和創新力不夠有關外,企業固有的思維方式也是原因之一。再次,還要防止過度營銷。
在政府支持方面,網民“劉曉”建議,首先,政府的專項資金應向研發終端傾斜,鼓勵自主技術推陳出新。可采用PPP模式,通過政府與民間資金的有力融合,為研發力量保駕護航。其次,制定國產手機產業自主研發發展配套產業政策。再次,通過收入、住房、晉升空間等激勵政策,留住產業人才,實現人力資源效用最大化。
經濟參考報記者 于璐 整理
原標題:國產手機“大而不強”困局亟待破解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