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財經 2017-05-31 14:59:06
每經編輯|王朋
近一年來,“大西安”建設已經成為熱詞。這種更多基于官方層面的設計和表態,無論是藍圖的規劃,還是具體已付諸的行動,都在向外界傳遞著一個明確的信號——2017年的確是大西安建設的開局之年。
不過對于“大西安”建設的提法,坊間對此如何認知,此前卻鮮有報道。
最近,西安市社科院出具了一份“大西安”市民社會心態分析與思考的報告。通過大量的“偶遇式”問卷調查,以大數據分析的形式,讓我們第一次詳盡地了解到在這種大的理念下,普通老百姓心里的想法。
一千個人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海量的問卷,也依然難以概括所有人的想法。但這份問卷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卻很有代表性。
粉巷君對該報告進行了梳理,提煉出幾個頗有意味的點,以饗讀者。
認可歷史:看重文化品質
這個城市最為百姓看重的,自始至終都是文化。
這個結果并不意外,在衡量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14個指標中,包含了諸如經濟增長、對外開放、創新改革這一類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流指標,也包括了社會服務、市民素質、教育醫療等這樣的軟實力。
而這14個指標中,得分最高的是“文化品質”,有近六成的受訪市民對西安在塑造城市特色品質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質方面的成效表示“很滿意”或“比較滿意”。
△ 市民對西安各領域發展的滿意度分值 來源:《“大西安”市民社會心態分析與思考》
與就業創業機會及經濟增長這些可能跟民眾物質生活更為貼近的指標相比,這個結果,凸顯了西安市民對這座城市文化方面的認可和自信。
說句糙話——西安可能沒有北京那么大的官,沒有上海那么多的外國人,也沒有深圳那么多的富翁。但咱有的是獨一無二的文化!
對于西安人民在文化方面的自信,某些場合也會聽到一些批判的聲音——“回味歷史、坐吃老本”。但這次社科院的大數據顯示,西安的民眾意識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且有著極強的發展需求。
今年西安市政府提出“九大關鍵行動”中,被認為對市民產生影響最大的、能夠激活市民獲得感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聯動效應”的,正是“實施文化強市行動,打造絲路文化高地”。
懷疑并存:民生問題依舊嚴峻
對文化品質的自信,事實上也折射出這么一個尷尬的處境——除了文化,西安還有哪些能拿得出手、能讓老百姓滿意的東西?
依舊是上述提及的14個指標,排名墊底的依次是“城市交通”、“教育醫療”和“生態環境”。可以看出,這三個方面可以稱得上是關系民生最為要害的核心領域。
西安的交通狀況詬病已久,今年1月滴滴出行發布的《2016智能出行大數據報告》顯示,西安成為該年全國高峰時段最擁堵的城市。每個在西安生活的人對此都有過切身體會。
造成今日西安城市交通的狀況,車輛的日益增多、市民素質等原因,但放之全國,這是每個城市在發展中都會面臨的問題。具體到西安,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以及停車設施工程等方面的不足,放大了快速發展之下的陣痛。
此外,想必大家對于剛過去的那個冬天,西安交管部門那次“半夜雞叫”式的限行記憶猶新。這次限行舉措,其實也是西安市執政能力、社會治理、為人民服務態度的一面鏡子。
另外一個“教育醫療”,也是長期以來被市民吐槽的地方。
相關部門的職能缺失,教育醫療資源過度集中。一個國家級中心城市,數遍所有的中學,竟然只有“五大名校”。即便大部分都是民辦性質的,且不少都與房地產商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往來。但為了爭取其中一個名額,花錢找關系幾成常態。
這種情形長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態勢。王永康書記剛說過:“開展行政效能革命就是要讓不學習、不思考、不研究、不在狀態的干部,及時調整和處理,不換思想,就換位子。”不知道相關部門的某些人聽了,會不會臉紅出汗。
“熱詞”——綠水青山、鐵腕治霾
如今,國內地區之間招商引資競爭日趨白熱化,“搶商”現象愈演愈烈。
在此之下,有這么一種說法,“城市經濟就是環境經濟”。城市便是最大的產品,規劃、建設、管理和經營,都是對產品的打造。營造最佳的投資環境和最宜居的居住環境,才能帶動一個城市的全面發展。
在問卷中,社科院設置了18個反映西安市新政理念及實踐的“社會熱詞”。像“城墻思維”、“煙頭革命”、“打通斷頭路”等都在其中。
這其中獲關注度最高的兩個詞與上述提及的“生態環境”頗有關聯,一個是“綠水青山”,一個為“鐵腕治霾”。這既是廣大市民對此屆政府一系列舉措的認同,也反映出在實際工作中,環境治理的任重道遠。
注:此題為多項選擇,故各選項之和大于100%。
△ 市民對西安城市發展“社會熱詞”的判斷 來源:《“大西安”市民社會心態分析與思考》
今年4月初,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的信息顯示,西安已經成為全國污染嚴重的省會城市之一。其更直接指出,一些地方領導認為經濟發展是硬任務、環境保護是軟指標,在實際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軟。
被視為大西安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西咸新區,本應成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實際中卻成為污染的重災區,舉個簡單的數字:西咸新區每天進4萬噸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滲坑或河流。
而更為奇葩的是,長安和閻良兩個區的相關人員還人為干擾國家空氣質量檢測子站的正常運行,對空氣質量檢測數據實施造假。
“生態環境”認可度墊底,實在不冤!
當前的西安,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形成了“建設大西安、振興大西安”的良好輿論生態。但不可忽視,在某些理念和實踐認同的一致性上,雙方依舊存在著偏差。
大數據顯示,老百姓對于關系民生的一些方面,滿意度并不高。另外對于一些干部思想觀念和工作能力,尤其是執行操作層面表示出不滿,對這一群體改變舊有的“城墻思維”模式、改變不作為現象,有一定懷疑。
西安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好,但在前進的路上,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