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十三五”脫貧路線圖劃定:2020年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5 21:49:48

          《規劃》明確,到2020年,要確保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每經編輯|張雯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雯

          國務院日前印發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到2020年,解決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規劃》提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有序摘帽,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12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負責人在解讀《規劃》時表示,《規劃》從8個方面實化細化了相關路徑和措施,包括產業發展脫貧、轉移就業脫貧、易地搬遷脫貧、教育扶貧等。

          上述負責人表示,“在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退出后,國家原有扶貧政策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確保實現穩定脫貧。嚴禁層層加碼、數字脫貧、虛假脫貧。”

          “產業扶貧”創新扶貧路徑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有563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多數西部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區貧困發生率達12.1%。

          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副研究員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1986年國務院成立專門負責扶貧工作的領導小組開始,再到1994年我國制定了第一個有明確目標和具體任務的‘87扶貧攻堅計劃’,我國治貧之路已經走了30年,可以說成效顯著,而這也意味著,當前的貧困人口分布現狀,說明了我們減貧脫貧的任務比以往更加艱巨,也就是說現有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更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認為,全面脫貧是“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最大的亮點之一,也是最大的難點,是補短板之舉,“十三五”期間要打好扶貧這場攻堅戰。

          《規劃》提出,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那么,脫貧路徑在哪里呢?答案是創新為先。

          《規劃》提出,要創新貧困人口參與機制,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組織化水平,建立健全貧困人口利益與需求表達機制,加強貧困群眾責任意識、法治意識和市場意識培養,推動扶貧開發模式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推動貧困群眾觀念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規劃》提出的產業扶貧,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這代表一種十分重要的減貧思路的轉變,即過去我們總把扶貧看成是政府的事兒,貧困人口是被動的。”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產業扶貧,把貧困人口看成是減貧行動的主體,它不僅提升了貧困人口的謀生能力,而且是給他們造了一源‘活水’,扶貧與發展相結合,在發展中帶來減貧的結果。”

          “政府購買服務”精準扶貧

          在“精準扶貧”的頂層設計中,“政府購買服務”成為一項重要措施。

          在《規劃》中,“政府購買服務”共出現7次,被分別設置在轉移就業脫貧“大力開展職業培訓”、生態保護扶貧“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兜底保障“健全‘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等章節。

          《規劃》明確,創新體制機制,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與企業合作等模式,建立健全招投標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充分發揮競爭機制對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的作用。鼓勵社會組織承接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扶貧、企業扶貧具體項目的實施,引導志愿者依托社會組織更好發揮扶貧作用。

          而在談及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對扶貧方面的貢獻時,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貧困地區的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脫貧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撐,公共工程建設也必須配套。在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應積極運用PPP模式,投入貧困地區的幫扶上,使這些地區盡快富裕起來。”

          “有的地區通過實行政府購買社工崗位,從社會招募社工進行扶貧項目,負責扶貧項目的社工接受相關各項考核并對考核結果負責,以項目的形式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精準扶貧目標,這樣能有效避免簡單粗暴的‘數字脫貧’和形式化脫貧。”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另外近年來公益性社會組織在我國發展較快,那么引入扶貧視角看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在這些公益機構間形成有序的良性競爭制度,在成本一定的基礎上,通過公開的招投標體系,誰最能提供更多、更合理的精準扶貧項目服務就用誰,與過去相比這也是扶貧創新之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脫貧 產業扶貧 精準扶貧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日韩最大AV网站 |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一二三区欧美日韩 | 婷婷丁香五月天欧美中文 | 日本中文一区免费观看 | 午夜AV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