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3 23:57:23
11月23日,在當天舉行的"2016新浪金麒麟論壇"上,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演講中指出,中國貨幣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于學軍表示,近兩年來銀行的信貸結構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第一,地方政府融了很多資金;第二,房地產貸款成為最大主力軍;第三,實體企業融資困難。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每經記者 萬敏
11月23日,在當天舉行的"2016新浪金麒麟論壇"上,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演講中指出,中國貨幣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于學軍表示,近兩年來銀行的信貸結構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第一,地方政府融了很多資金;第二,房地產貸款成為最大主力軍;第三,實體企業融資困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于學軍透露的數據,截至8月末,全國的房地產貸款大概是24.8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占比則達到了24.1%,即"三個24"。另外,以房地產做抵押的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也超過15%。這樣,兩項合計就在39%以上。
對于上述變化,于學軍表示,自2000年開始,中國的外匯儲備就出現不斷的上漲局面,不少年份甚至巨額增加,直至2014年的6月達到最高點,但自2014年6月之后卻出現持續下滑的局面,最新已降至約3.12萬億美元。
"現在的情況變了,外匯儲備由不斷增加變成不斷減少,那么就會影響到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由過去不斷的擴大,變為現在不斷的自動收縮。"于學軍表示,"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流動性適度的充裕,近三年來中央銀行創造出幾大項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當中有兩項極為重要,一個是MLF即中期借貸便利,另一個是PSL即抵押補充貸款。兩項均可直接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但要有相關資產做抵押。
于學軍說,掌握這些可抵押的資產的主要正是各級政府,大部分投入到基礎設施投資。所以,這些基礎貨幣投放只能流入到政府的手中,由政府投資再流向社會。這就出現一些融資中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前面所說三大塊信貸結構的變化,背后均與貨幣投放發生的變化直接相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