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7 16:05:31
毋庸置疑,中國已變成全球互聯網大國,并在多方面引領著全球互聯網創新。以企業級創新為例,BAT等公司無論從規模還是技術水平上已然形成中國式創新生態圈,并不亞于谷歌、微軟等知名企業。
每經編輯 蔣佩芳
每經記者 蔣佩芳
在歷次產業革命中,科技文化創新是生產力變革的基礎和先導,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列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G20杭州峰會更是首次將"創新增長方式"列為會議的核心議題之一,足見G20成員在提升世界中長期經濟增長潛力中不約而同地將砝碼壓在了創新發展上。
近年來,科技創新在中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盡管前方的路仍會存有不確定的因素,甚至坎坷也不會少,但創新的確為中國經濟帶來不少變化。毋庸置疑,中國已變成全球互聯網大國,并在多方面引領著全球互聯網創新。以企業級創新為例,BAT等公司無論從規模還是技術水平上已然形成中國式創新生態圈,并不亞于谷歌、微軟等知名企業。
百度"連接人與服務"戰略備受關注
近日,易觀產業數據庫發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季度監測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運營商市場規模為634.6億元人民幣,環比上升17%,同比增長19%。在運營商市場收入份額中,百度占比26.9%位居第一,阿里巴巴23%和騰訊9.1%分別位居二、三位。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升級迭代,互聯網營銷本身也在發生升級進化,百度的搜索推廣也過了靠單一關鍵字支撐的時代,開始向著更具技術含量、更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近兩年,百度的戰略部署從"連接人與信息"轉變到"連接人與服務",深入移動端業務,同時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語音圖像識別等領域大力布局。
就在不久前,美國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出了全球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在入選2016年"50大創新公司"的明星中,除了阿里巴巴和騰訊,百度則憑借在人工智能領域一系列突破進步,領銜國內眾多企業躋身榜單,排名第二。
在百度"連接人與服務"戰略中,人工智能被認為是最大殺器。百度前不久發布了智能營銷解決方案,可謂再一次將人工智能推到公眾面前,而9月1日第十一屆百度世界大會的主題也是人工智能,(外界分析)意指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全行業,以科技驅動改變大眾生活。
不斷創新成為造夢者的阿里巴巴
就在不久前,阿里巴巴官方發布了《DreamMaker》(造夢者)官方紀錄片,除了曝光16年來影響阿里巴巴發展歷程的珍貴影像,更有阿里早期創始人及合伙人親身講述這個故事背后的五味雜陳。
毫不夸大地說,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經成為全球的創業神話。自1999年阿里巴巴從外貿B2B業務起家,在經歷一系列發展后,淘寶也好,天貓也罷,最后則通過農村電商、全球化、云計算、娛樂傳媒等多維度建造了今天全新的阿里“王國”。
在創新中,阿里巴巴并非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而是基于自己的信念做事。阿里巴巴的夢想就是一句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根據阿里巴巴此前公布的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阿里巴巴旗下中國零售平臺呈現上市以來最強勁增幅,集團整體收入達321.54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來自中國零售平臺的收入233.83億元,同比增長49%。
在這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全球皆知的"雙十一"。阿里巴巴善于造節,"雙十一"不僅僅被打造成了中國消費者的狂歡節日,更成了全球消費者的狂歡節日。在業界看來,這是一場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革命:消費者全程參與其中,阿里巴巴只需要負責調動所有環節參與配合。效果非常明顯,即便是美國最出名的"黑色星期五"購物節,也不能和"雙十一"匹敵。
就在美國時間8月30日,著名做空者AndrewLeft接受美國電視臺CNBC訪問,談及對中國公司的投資看法時稱,中國電商市場潛力遠大于美國,看好阿里巴巴長期發展前景。Left表示,相對亞馬遜,因為監管不確定性,阿里巴巴的股票估值已有很大的折讓。這些不確定性因素明朗化之后,受惠于商品交易、支付、云計算等業務的增長,相信阿里巴巴股價會快速上漲。"你永遠都不能低估中國電商的發展前景,市場潛力要比美國大得多,比我們在亞馬遜身上看到的投資機會大得多。上市兩年,阿里巴巴股價基本持平,而亞馬遜股價翻倍。"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亞馬遜云服務(AWS)是增長最快且盈利最豐的業務,甚至遠超其對手谷歌和微軟,成為云業務的巨頭。
但高盛相信AWS的真正對手根本不是在美國,而是在中國。高盛曾表示,阿里巴巴的云計算業務(阿里云)到2019年將會產生50億美元的營收,屆時阿里云業務的市值將會達到420億美元。
除了高盛,Baird證券研究機構在近期的紀要中認為,阿里巴巴未來將會成長為中國云計算的領軍企業,理由包括:中國政策扶持,阿里專注中國市場,淘寶和天貓的中小企業客戶群體和阿里云有所重疊。
螞蟻金服同樣備受關注,其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2013年3月,支付寶的母公司--阿里巴巴宣布將以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以下稱"小微金服"),小微金融(籌)成為螞蟻金服的前身。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成立,至今螞蟻金服推出的產品與服務成為中國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實踐。
騰訊憑借微信實現社交網絡貨幣化
有資深業內人士早前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討論時曾表示,中國已成為有資格與西方企業在全球創新賽場上競逐的主體。特別在科技創新的領域,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更是不容小覷,不再是外界所爭議的僅僅是西方企業的模仿者,更多的是創新后所呈現出的產品,它帶有一定的中國特色,但更超乎預料的是產品自身的爆發力已遠遠超過西方企業。
移動互聯的飛速發展,無疑成就了BAT三巨頭之一的騰訊所打造的一款產品——微信。
WhatsApp、Kik、微信、liNE,KakaoTalk等都是基于智能手機的即時通信服務,在很長時間里,通信與社交彼此沒有交集,而隨著微信朋友圈的正式登場,實現從通信切入社交,并將微信真正打造成了生活平臺。
很難想象Facebook曾經是所有社交產品的師傅,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已經被微信反超。
微信誕生時間并不長,創新卻是顛覆性的:除了朋友圈和公眾號,還集合了短信、語音、游戲,傳輸各類型文件和支付功能,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應用,而是一個完整的移動操作系統。即便是Kik等旗下IM(即時通訊、實時傳訊)產品也望塵莫及。
受微信的啟發,Facebook也開始將支付和商業功能融入信息應用。
其中,微信支付在中國的便捷性被津津樂道。《華爾街日報》曾專文報道中國的移動支付現狀,文章稱在中國一些地方幾乎可以完全脫離現金,而只使用手機進行支付,無論是就餐、水電煤氣繳費、理財、購物、房租等都可以用手機來完成支付。
但就是如此強大的功能,在中國也有著最有力的競爭者--支付寶。國內激烈的競爭環境,同樣促使微信要保持不斷的創新能力。日本《富士產經商報》曾表示,中國已經成為金融科技發達國家,手機付款是常態,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可以完成幾乎所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支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