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31 11:18:42
7月31日,中國銀監會國際部主任范文仲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金融是非常特殊的行業,風險和危機是金融業的本質基因,每一次創新都會帶來社會巨大的進步,但同時也會產生更大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創新依然符合這樣的規律。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7月31日,中國銀監會國際部主任范文仲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金融是非常特殊的行業,風險和危機是金融業的本質基因,每一次創新都會帶來社會巨大的進步,但同時也會產生更大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創新依然符合這樣的規律。
“金融是建立在信息基礎上,和所有職業都不一樣。”范文仲分析表示,由于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金融借貸就會導致杠桿,就會存在期限錯配等,本身金融體系是非常脆弱,一定要保護。另外,通過交易對手的鏈接,小事件或者小機構的危機就會造成全體危機,全體危機可能造成全面的經濟問題。
實際上,近年來,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P2P、眾籌、比特幣等模式層出不窮。
范文仲表示,其實這些模式只是在金融創新或在不同緯度邁出了一小步而已,目前金融領域包括移動支付、P2P、比特幣,甚至區塊鏈都好像新的創新。首先,支付真正創新的本質是為了促進人類商品的交換,使商品交換能夠更大范圍更快捷的實現,這樣增加社會福利,但支付領域創新不能忘了本質目的而自娛自樂,以自己的新形式新模式認為是新金融,關鍵要看它有沒有對商品交換產生積極影響。其次,網絡借貸等的創新意義,在于使得社會借貸成本降低和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降低有很重要意義,為普惠金融問題提供一個渠道,但還只是在之前當鋪、錢莊、銀行等基礎上邁進了一小步。此外,跨時間的投融資眾籌等,其實是在原來股票市場,有限責任公司基礎上進一步分散金融投資的風險。
他還進一步坦言,互聯網金融具有積極意義,但要認識到在互聯網時代,金融的社會化程度加深,金融的風險不是沒有的,而是大幅上升的。比如,金融交易對手之前還可以看得到,現在看不到,更加不明確了;中介道德風險更難以控制等。大多人只看到金融交易便捷,人的生活福利提高,但沒有特別注意到這些創新,其實金融的背后對制度契約風險體系和要求更為復雜,如果沒有這些背后的支撐,金融創新就必然伴隨著(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頻出,行業的監管也趨于嚴格。
“金融信息中介有些盡管是撮合平臺,但也進行建議貸款利率和進行金融的風險定價。”范文仲表示,其實風險定價是金融本質職能,一定需要專業化,不能認為是簡單中介和商業機構。此外,這些機構一定要按照金融特質和通性來進行監管,不管叫銀行、P2P、眾籌等,只要進行社會化的資金歸集,就一定要有牌照。
他最后還分析指出,一定要注意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的平衡,個人建議要按照系統的重要性來進行監控,比如小機構可以寬松一點,讓它們的業務能夠發展,但是一旦客戶增多和規模上升,業務復雜性比較高,監管強度一定要大幅上升,而且是曲線式上升。同時,金融管理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信用體系一定應該開放,在保護客戶隱私的基礎上要互聯互通,利率風險定價要有統一的標準,風險補償基金和消費保護的建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