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07 23:15:58
在業界看來,沒有了原來行郵稅免稅額帶來的價格優勢,競爭將回歸到滿足消費者海外購物多元化的商品選擇與服務需求。
每經編輯 蔣佩芳
每經記者 蔣佩芳
“海淘稅”來了。根據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4月8日起,跨境進口電商將按貨物標準征收相應關稅、增值稅與消費稅,同時對行郵稅進行上調。
在業界看來,沒有了原來行郵稅免稅額帶來的價格優勢,競爭將回歸到滿足消費者海外購物多元化的商品選擇與服務需求。
波羅蜜全球購CEO張振棟表示,新政的出臺有利有弊:第一,從整個國家的層面來說,糾正了原本跨境電商的政策傾斜特別嚴重,一般貿易的利潤和稅收都不得不被跨境電商侵蝕的問題,新政后將比2015年帶來更多的各個行業之間的平衡性,也為國家帶來更多的稅收;第二,從跨境電商本身來說,新政代表國家終于承認跨境電商的合法地位,規范了跨境電商作為一個商業行當,如何依法納稅的問題;第三,從消費者角度來說,確實新政之后,部分商品的到手價格可能會變高,但也要看到,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會變得更貴,比如合理自用的個人包裹,仍然存在50元免征額度;其次合理征稅,嚴格按照貨物進行監管之后,也幫助消費者堵住了很多原來管理松懈的漏洞,也可以理解為國家在幫消費者進行更嚴格的把關;再者,當跨境電商這個行業被國家正式認可,跨境電商也依法納稅,國家有稅收,就會逐步放開更多的品類,國人才能買到更多海外的好東西。
值得注意是,張振棟同時指出,“對于只賺政策傾斜中的紅利的海淘公司,接下來會非常難受。”
隨著稅改靴子落地,海購商品的價格上漲已成定局。不過,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就新政對于行業的影響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她認為,消費者去國外購物或者在電商平臺跨境購物,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價格便宜。即使4月8日稅制新政之后,相對于進口商品的其他流通渠道,跨境電商平臺的價格優勢依然明顯,跨境電商整體價格競爭力并沒有改變。“這次稅改可能會對部分對價格特別敏感的消費者產生影響,但并不會實質性影響人們跨境購物的熱情。”趙萍說。
多數業內人士認為,稅制新政并不會對消費者日益強盛的海購熱情造成多少影響。易觀智庫此前預測,至2018年,中國內地的海購人群將增至3560萬人,海購規模將達1萬億元人民幣。顯然,中國消費者的海購需求正呈現爆發式增長,除基本生活需求外,中國消費者的海購需求正在向追求品質生活的領域延伸。
中國消費者海購需求增長已不可逆轉。因此,當價格優勢減少后,如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提升物流體驗將成為跨境電商巨頭的博弈焦點。
以海外直郵為主的跨境電商平臺洋碼頭ceo曾碧波告訴記者,目前跨境電商常用的兩大物流方式是保稅備貨和跨境直郵,二者區別在于先有貨還是先有訂單。保稅備貨,即先將貨物囤在保稅區,消費者下單之后再配送至客戶;而跨境直郵,是指消費者下單后,商家在國外采購貨物,統一打包入境清關后,再配送到消費者手中。
“顯然,保稅備貨受模式所累,商品品類受限,往往主打低客單價爆款,供應鏈風險壓力大;相對而言,跨境直郵更適應消費者個性化、多元化海購需求,時效穩定且供應鏈風險較低。”曾碧波說,除此之外,跨境直郵全程封閉性和連貫性,給了消費者更多商品保障上的信任。可以預見,跨境直郵將以絕對優勢成為未來行業主流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