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20 13:03:43
該平臺集合了計算引擎、開發套件、可視化工具和行業解決方案,是全球首個囊括前、中、后臺的大數據一站式開發平臺,可讓數據分析和預測成本降至原有的10%左右。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蔣佩芳
每經記者 蔣佩芳
今日(1月20日)上午,阿里云在2016云棲大會上海峰會上宣布開放阿里巴巴十年的大數據能力,發布全球首個一站式大數據平臺“數加”,首批亮相20款產品。據悉,該平臺集合了計算引擎、開發套件、可視化工具和行業解決方案,是全球首個囊括前、中、后臺的大數據一站式開發平臺,可讓數據分析和預測成本降至原有的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輸出自身大數據能力的同時,“數加”還向有數據開發能力的團隊開放。這些團隊可入駐“數加”,借助“數加”上的工具為各行各業提供數據服務。
“這就像在淘寶開店一樣,只是他們售賣的是專業能力。”阿里云大數據事業部資深總監徐常亮表示,阿里云計劃用3年時間吸引1000家合作伙伴入駐,共同分享1萬億的大數據蛋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了解得知,這次阿里云發布的大數據開發平臺,囊括了阿里巴巴十余年來的大數據技術,這些技術正在阿里系的各個商業場景中發揮作用,例如淘寶首頁給你推薦什么樣的商品、你的芝麻信用分是多少、誰可以獲得更大的花唄額度,或者誰可以直接獲得貸款。
“過去6年來,阿里巴巴巨大的戰略投資就是放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上。我們相信人類已經從IT時代步入DT(Data Techonology)時代。”馬云此前在2015年致投資者公開信中表示,“我們必須在數據技術的投入和發展上不惜一切地投入發展,我們正在努力讓數據和計算能力成為普惠經濟的基礎。”
在業界看來,盡管“大數據”一詞近年來在中國十分火熱,但真正的數據技術和工具平臺一直缺位。
“中國的數據技術起步比硅谷晚,但我們看到互聯網巨頭們正在大量投入研發力量來縮短差距。”Alliance Development Group分析師David Sullivan表示,以阿里巴巴為典型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自己的商業場景中大規模使用數據技術,技術上與硅谷幾乎沒有差距。
記者了解到,馬云的DT技術正在變現,集成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智能語音等前沿技術的阿里云大數據平臺“數加”,讓沒有足夠技術實力的公司也能實現從數據中提煉“石油”。權威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企業投入了約14億美元購買商業分析軟件和服務,這個數字在未來5年內將呈幾何式增長。
“束縛大數據的技術瓶頸已經被完全打破,數據將從企業的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中心,2016年我們將迎來大數據應用的全面落地。”徐常亮說,通過“數加”平臺,希望所有企業都能更高效地使用大數據。
就在不久前,阿里云公布了一項與浙江省交通廳的合作,浙江省交通廳利用阿里云的大數據平臺來預測高速公路未來5到60分鐘的車速情況,預測準確率穩定在91%以上。基于高速車速預測,以便交通部門更好地進行交通引導,公眾也可以做出更優的路線選擇。
“一開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數據運算的速度有多快,然后關心預測的速度有多快。”徐常亮表示,“現在,大家該關心的問題是我是否比競爭對手更快得到數據結果,是否比競爭對手擁有更準確的預測。我們就是想為大家提供這樣更快、更準確的大數據平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