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2 20:07:19
在產業觀察人士劉步塵看來,該筆交易凸顯日系家電企業的全面沒落和其全球市場的戰略收縮,中國家電企業趁此機會可以用較低成本獲取國外生產、渠道等多項資源,加速全球化戰略布局。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吳瞬
每經記者 吳瞬
12月21日,創維數碼(00751,HK)發布公告稱,公司已與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簽訂股份購買協議,將收購其位于印度尼西亞的一家工廠。根據協議,創維將以基本代價為2508萬美元(可予調整,上限為基本代價的120%,即3010萬美元)進行收購,但是該工廠的洗衣機業務將不包含在內。
據了解,該工廠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電視機和洗衣機。
創維在公告中表示,該收購項目將把集團電視機業務的覆蓋面擴展至東南亞國家,從而為集團帶來更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及分散業務風險。
在產業觀察人士劉步塵看來,該筆交易凸顯日系家電企業的全面沒落和其全球市場的戰略收縮,中國家電企業趁此機會可以用較低成本獲取國外生產、渠道等多項資源,加速全球化戰略布局。
創維國際化戰略加速
創維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收購的東芝印尼工廠始建于1996年,工廠面積近12萬平方米,員工人數約1300人;該工廠主要生產LCD-TV和Twin-Tub WM,是東芝在整個東南亞市場的加工基地,產品主要銷往東盟國家。
創維方面表示,收購東芝印尼工廠是創維繼2014年收購南非著名家電品牌Sinotec和2015年6月收購德國高端家電品牌Metz后的又一重大海外發展戰略部署,也是創維全面進軍世界市場的重要一步。“之前創維在東南亞區域早已有全面的戰略市場布局,如印尼分公司、越南分公司、泰國分公司和菲律賓分公司,且這些分公司在短短幾年發展迅猛。此次收購的東芝印尼工廠將會是創維未來東南亞市場業務的主要生產基地,憑借該工廠強大的生產能力和供應鏈支持,創維在東南亞等區域市場的業務將會如虎添翼。”
在創維方面看來,收購東芝印尼工廠至少在4個方面可獲得優勢:一是所有在東南亞各國銷售的電視都將在新的印尼工廠生產,并獲得東盟內部零關稅待遇;二是目前創維同東芝合作的ODM項目產品也可在該工廠生產,獲得制造規模優勢;三是創維可獲得東芝電視商標在東南亞等市場的授權,實現東南亞等區域的雙品牌運營,快速擴大市場份額;四是為創維日后全球化運營做好供應鏈端人才儲備。
劉步塵告訴記者,創維僅用2500萬美元就買下東芝印尼工廠,這對創維而言是一筆極為劃算的交易。“他們在當地有工廠、有產能、有工人、有銷售渠道,創維以后在東南亞的市場可以很容易就打開,至于創維今后在東南亞能不能有更好的表現,就看創維操作國際化的能力了。”
在劉步塵看來,今后中國家電企業勢必都會面臨國內市場飽和的情況,為了長遠發展,只能加速國際化。
專家稱日系家電企業全面沒落
據了解,在截至2016年3月的本財年內,東芝預計將虧損5500億日元(約45億美元)。目前,東芝幾乎處于一種掙扎狀態中。在此之前,東芝接連遭遇不測,個人電腦、電視機以及其他家用電器業務屢屢曝出虧損。12月10日,曾有消息指出,東芝正與創維協商,將其廣東的白電制造工廠賣給創維,該工廠除生產洗衣機和冰箱等白電外,還制造電視和個人電腦等產品。
事實上,不僅東芝,整個日系家電企業均處于沒落之中。松下、索尼、夏普等日系家電巨頭連年巨額虧損。今年8月,海信方面也以2370萬美元的低價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還獲得了夏普電視在美洲地區(巴西除外)的品牌使用權。
據了解,2007年時夏普業績達到歷史巔峰,銷售額高達3.4萬億日元、利潤1019億日元,位列全球“第一”,占市場份額約20%。然而,2007年后,以技術見長的夏普的業績卻經歷了斷崖式暴跌,陷入百年以來最大困境之中,而向海信出售美洲市場、墨西哥工廠。
“過去5年,日本家電企業連年大虧損,金額常常高達幾十億美元,沒有企業能夠受得了。這說明日本家電企業在當地的經營已經十分困難,不要說國外市場,就是其國內市場也虧得一塌糊涂,多年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目前只能抓緊時間出手,就算再便宜也要賣掉。”劉步塵表示,中國家電企業在這個時間買入日系企業工廠,無異于“撿漏”。
劉步塵分析,日系家電企業沒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日本經濟整體持續低迷;其次日本家電企業的機制過于僵化,對中國等市場適應不足;再次,創新能力不足,對新技術的敏感性也不足,近幾年都沒有推出十分驚艷的技術。
劉步塵還表示,這些現象都表明,日系家電企業的沒落趨勢在持續和加快,而且日系企業對家電產業已基本喪失信心,隨著中韓家電企業的崛起,日本企業已經不再具有優勢。(編輯楊軍 審核潘海福 終審涂勁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