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3 00:48:06
◎管清友
6月下旬以來股市連續下跌,已導致嚴重后果。市場整體風險偏好急劇下降,多頭轉為空,融資盤連環“爆炸”,公募基金為應對基民贖回被動拋售,銀行趨于謹慎,投資者恐慌情緒蔓延,可能引發進一步的拋售潮,居民財富“蒸發”厲害,信用被動收縮,匯率劇烈波動,進而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產生巨大沖擊,也將葬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轉型升級的大好局面。
能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避免出現1997年香港金融市場出現的危機,將直接影響下一階段金融創新改革是否成功,甚至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全局,絕不可以掉以輕心。
當前,要特事特辦,組織力量,出臺政策,全力應對。
首先要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在中央層面統籌協調救市政策。
這次股市下跌是在股市加杠桿背景下發生的,投資者尚未正確理解虛擬經濟加杠桿的價值投資真諦,經營者尚不會適當運用虛擬經濟加杠桿的融資工具,監管者尚未及時轉變虛擬經濟加杠桿的風險管理體制。本輪調整是金融創新改革的一次重大挫折,但挫折是進步的必經過程,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改革方向正確,發展基礎牢固。
其次要切中要害,干凈利落,用真金白銀穩定市場。當務之急是防止從杠桿資金到公募基金的連環“爆炸”,引發進一步的恐慌。一是組織匯金等國家隊力量購買公募基金凈值,防范基金贖回潮,拉升指數,釋放資金,托底市場,穩定預期;二是證監會明確宣布控制IPO節奏,對已過會企業延遲上市融資;三是在證監會已出臺政策基礎上,下調印花稅,切實提升市場信心;四是明確宣布禁止裸賣空,嚴查活躍做空賬戶;五是嚴查監管部門內部和市場違規違法行為,防止利益集團綁架。
第三,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全方位應對國際國內金融風險。從“5·28”到“6·26”是本輪股市下跌的第一階段,對場外配資的監管引發市場恐慌,進而出現負反饋。本周三以來的行情表明目前A股市場下跌有向第二階段演化的可能性,國際因素疊加國內因素形成雙震源。國內方面,做空力量依然強大,必須警惕基金贖回潮引致公募基金被動減倉帶來的連鎖反應,特別是藍籌股的踩踏風險。國外方面,希臘債務危機雖尚未達到2011年歐債危機的程度,但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新一輪動蕩的可能性加大。
第四,要立足長遠,改善監管,建立大監管格局。此次股市下跌,反映出我國在金融監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多頭監管、行政干預、溝通不暢、反應遲緩。在應對的同時,必須改善監管方式,把握資本市場結構和投資者特點,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要盡快建立大金融監管體系,扭轉分業監管的尷尬境地,在國家層面設立協調統籌機構,以便于應對突發事件。
長期來看,要把資本市場建設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大框架下去思考,放在實現金融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股市下跌會導致金融風險蔓延,將對國內金融資產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對中國剛剛開始壯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形成毀滅性打擊,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甚至危害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全局,必須全力應對。
(作者為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