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28 00:48:02
基金規模的急速增加,體現出老百姓對于基金的信任。但恰恰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基金經理建倉期面對的是早已一飛沖天的市場,滿地皆貴,股票市盈率已變異為市夢率、市膽率,因此在買入標的股時也難免犯躊躇,業績并不好做。
◎蔣光祥
隨著滬指接近5000點,牛市的賺錢效應一再顯現威力,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也隨之飆升,首發規模超百億元的巨型基金接連誕生。
以相對收益為參照物的公募基金業績,在牛市中往往大幅領先注重絕對收益的私募業績,這使得其在當前市場上更受追捧。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微信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我國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首次突破6萬億元大關,達到6.2萬億元,3月接近萬億元的單月規模增長也創出歷史之最。
基金規模的急速增加,體現出老百姓對于基金的信任。但恰恰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基金經理建倉期面對的是早已一飛沖天的市場,滿地皆貴,股票市盈率已變異為市夢率、市膽率,因此在買入標的股時也難免犯躊躇,業績并不好做。
基金經理個人的能力與精力終有上限,資產管理規模一旦大幅超越其能力的范圍,多出來的錢反而可能成為累贅,甚至會拖累產品的業績。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很難見到超大規模的基金能有出色業績的主要原因。
此前,少數新基金在公開披露的招募說明書中,已經開始發現有差錯的情況,這或許表明,基金公司除基金經理之外,其他崗位也已超越其工作承受的極限。
在牛市中喜歡買首發新基金,或者跟風買入超大型基金的多為新基民。他們可能會因為預期高收益而瘋狂購買基金,也可能因為害怕投資損失而瘋狂贖回基金。基金經理在面臨業績壓力的同時,也在經受流動性風險的考驗。這間接促使大體量的公募基金非但沒能成為二級市場的定海神針,很多時候甚至助漲助跌。
我們很樂于看到公募基金所代表的機構力量在以散戶為主的A股市場上增強其話語權,但基金規模的“超常規”增長,已經深刻反映出當前階段投資者的非理性,這很容易就連帶讓基金管理人作為機構投資者產生“被動非理性”,而這仍屬于一個初期、不成熟市場的表現。
客觀地說,作為受人之托的專業投資者,基金經理出于對后市的堅定看好,或對標的股的摯愛,高倉位入市也無可厚非;作為資產委托人,基民出于對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品牌的信任,也可能會以身家相托。但這應當建立在依靠基金公司對經過市場檢驗的原有優質產品的持續營銷之上,或者依靠基民對市場既有優質基金的自然申購來實現,方顯市場的成熟度。如果基金管理人不顧風險高企,一味借牛市趁熱打鐵猛推新基,讓市場為出于規模、管理費收益考慮而首發的新基金所充盈,則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更非專業價值投資者的風范。
更讓人憂慮的是,本輪牛市是一個杠桿上的牛市。在二級市場散戶對于融資杠桿逐漸輕車熟路的同時,不少基金管理人作為機構投資者,對于期權、期貨等金融衍生工具作為風險對沖手段的運用,卻因人員配備、設備購置、手續繁瑣等原因,未能及時跟進。
由于市場對公募的考核指標仍是相對而非絕對收益,這意味著即便出現虧損,只要虧得比別只基金少,就可以交代過去;而漲得比別只基金少,才是令不少基金經理更擔心的事情。如此下去,一旦市場掉頭向下,對股民和基民的傷害,甚至可能超過2008年。
基于此,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恐怕是比發行新基金更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受人之托的基金管理人應當要先于基民結束“非理性”的驅使,在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平衡面前作出取舍。也只有如此,才是真正體現機構投資者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作者為鑫元基金業務規劃經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