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9 00:25:45
4月27日,廣聯達(002410,SZ)發布2015年一季財報。財報顯示,公司2015一季度營收1.97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為7128萬元,同比微增長4.67%。同時,基于外部宏觀環境,以及公司轉型等內部因素,廣聯達對2015年上半年的業績持謹慎態度。
對于多年來持續高速發展,一直被公認為股市白馬股的廣聯達來說,這個業績數字并不討喜。然而,放到整個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建筑業增長步入緩慢下行通道,以及廣聯達全面轉型并加大創新投入的大背景下,這一數字也屬正常。
廣聯達董事長刁志中表示:主要是宏觀因素和企業自身轉型兩方面疊加形成的,更主要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原因,使廣聯達一季度業績看上去沒有那么光鮮,但公司收入的結構健康比公司收入的總量增長更重要。這兩三年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公司來說是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目前轉型作為公司的系統工程已經全面展開,但必將經歷一個過程,實現質的跨越。
新常態下建筑業挑戰重重
如無意外,2015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可能僅有7%。建筑業增速也明顯放緩。根據官方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建筑業發展增速從15.9%下降到10.1%,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8個百分點,降低三分之一。作為建筑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建設領域信息化領軍企業,廣聯達2015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自然難免受到整個宏觀大勢的影響。因此,一季度營收下降,凈利潤微增長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微增長背后不乏亮點
針對經濟發展下行壓力,政府明確提出了新常態的應對之策,提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和質量,并提出“互聯網+”戰略,倡導創新。同樣,在建筑業增速下滑的新常態下,廣聯達已經做好部署,加快調整戰略規劃及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應對建筑業的重要機遇和挑戰。主動轉型的成果,已經在一季度財報上初現端倪。
廣聯達一季度雖然只實現了微增長。但在這背后,是廣聯達把重點和更多的資源放到轉型及創新業務的增長上,為后續持續發展和發展質量的提升埋下伏筆。據透露,2015年作為公司轉型的承上啟下關鍵年,廣聯達聚焦于產品收入結構調整,大力提高兩新收入(兩新:一新是指新業務,另一新是指老業務中的新產品)。今年一季度兩新收入達到8260多萬元,比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長23%;一季度兩新收入占比達到43%,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個百分點。兩新業務的快速增長,為公司未來業績持續增長奠定堅實基礎。相對總量增長,廣聯達更關注公司收入的結構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通過主動轉型、創新,來抓住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新機遇。
戰略清晰 堅定轉型
廣聯達的轉型戰略可用“兩聚、兩圈、一建”來表示,指向潛力巨大的市場。“兩聚”就是聚量和聚人,聚量是旺材網承擔,聚合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的批量采購,提供更低的成本。“聚人”是圍繞施工現場的各方參與。“圈地”是要圈施工的工地。“圈樓”指樓宇運維。“建庫”,是基于BIM的構建庫,建立核心優勢,并基于此,獲得大數據,再開展以工程項目為核心的相關征信服務。
其中,圈地是希望三年之內達到5萬~10萬個項目工地。聚人,在整個施工現場將擁有近1億人的拓展空間。在此之下,廣聯達將通過大數據,云服務,物聯網等方面的不斷布局,達成極具想象空間的業務模式!
主動求變 轉型已全面鋪開
轉型是廣聯達主動而清晰的選擇。現在對于過去從事于垂直領域的IT服務廠商來講,最大的機會是現在的產業互聯網,同樣,廣聯達也基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積極主動的轉型,成為建筑行業的“互聯網+”的平臺服務商。為此,第一季度和整個2015年,廣聯達已經和將要為轉型做大量準備性的工作。
1、加大兩新業務的投入力度。
廣聯達在這期間加大對兩新業務的投入力度,從研發、市場、銷售、服務、管理五方面全方位地加大投入。目前公司新業務投入方向一是BIM及圖形;二是施工業務板塊;三是電商及互聯網金融;四是云基礎和云平臺;五是大數據和工程信息。
2.在轉型上,廣聯達部署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包括:
1)人才:加大互聯網人才引進力度;進行人員結構調整,提高人均單產。
2)產品:持續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及服務。產品和服務走“云+端”的模式,端包括:移動端、PC端、軟硬結合產品等;并結合云、大數據等技術,開展金融服務等。
3)機制:強化阿米巴經營,培養人人都是經營者的意識,提升效益;開展跟投創投模式,鼓勵使用創業的模式解決創新問題;通過員工持股計劃等措施進行股權激勵。
目前,廣聯達各項轉型基礎性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員工持股計劃在4月24日的股東大會后,將在未來6個月的時間內勻速分期購買。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要向市場說明,公司不會因為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而故意出一期差的業績,刻意打壓短期股價,一次性在低價買入。
創新轉型升級是公司基業常青的必修課,和所有偉大的公司實行轉型所面對的挑戰一樣,轉型期間,廣聯達的業務需要整合,產品需要孵化,觀念需要突破,而且轉型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只會逐步體現。因此,我們需要看到的不僅僅是眼前的業績數字,更要看數字背后的內涵,看到公司的長遠和戰略選擇。 (市場資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