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00:19:1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昨日(4月12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國家開發銀行深化改革方案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公布,強調國開行要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充分利用服務國家戰略、依托信用支持、市場運作、保本微利的優勢,進一步完善開發性金融運作模式,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國開行“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定位,與同一天公布的關于中國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銀行”表述并不完全一致,但卻是國開行謀求已久的獨特身份。
2008年末,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為國開行由政策性金融機構向商業銀行轉型的一大標志性事件。但此后,國開行的商業化改革卻陷入停滯,在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開發性金融機構一直是國開行對自身企業性質的總概括,但從未真正使用過“商業銀行”這一名稱。
盡管如此,國開行也未完全回歸政策性銀行,在推進內部改革,完善治理結構和風險管控方面,國開行都在積極進行。截至2013年末,開行總資產8.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0.48%;實現凈利潤799億元,資本充足率11.28%。風控水平與資本充足水平并不低于商業銀行。《批復》要求,國開行要合理界定業務范圍,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和治理結構,明確資金來源支持政策,合理補充資本金,強化資本約束機制,加強內部管控和外部監管,建設成為資本充足、治理規范、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資產優良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昨日,《批復》公布之后,國開行通過媒體通稿稱,“國開行自1994年成立以來,積極探索以市場化方式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創新發展方式,向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新型城鎮化建設、支持‘走出去’等經濟建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凸顯了以中長期投融資業務為主的開發性金融的重要作用。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國開行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隨著《批復》公布,國開行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的身份得以最終確立,但這一介于政策性和商業性之間的身份,依然沒有解決國開行資金來源和資信的問題。國開行并不吸收公眾存款,它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發行債券。而國開行發行的金融債券,目前仍享受國家主權信用0%的風險權重,資金來源優勢大于商業銀行,而其在此前的商業化轉型中又與其他商業銀行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這是其身份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從《批復》來看,可以理解為就是國開行將維持現在這種特殊的身份,既有政策性銀行的優勢,也可以做商業銀行的業務。這對國開行來說當然是最舒服的狀態,但在跟其他銀行的同類型業務競爭方面,將來會否有所限制?”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樣的競爭并不公平,期待國開行進一步深化改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