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03-25 21:36:26
《資本論》中提到“利息不過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說明了銀行利潤的來源是社會生產過程中資本的增值部分。
銀行利潤與實體經濟其他行業基本保持一致
首先,作為順周期行業,銀行的盈利與實體經濟發展沒有出現脫節。附圖反映了2006年以來銀行業利潤和GDP的同比增速,可以看出,與實體經濟相比,銀行業利潤變化幅度比較大,但二者的總體走勢是一致的。特別是在幾個拐點上,更是表現出顯著的相似性。
例如,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外需萎縮,拉動國內經濟增速明顯下滑,與此同時,銀行業利潤增速也降低了10多個百分點;2012年和2013年,國內經濟周期更迭的趨勢進一步強化,經濟增速由高速向中速轉換,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也相應下滑。這種現象突出的說明了:實體經濟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本源和依托,是銀行業務拓展和盈利增長的來源和基石。
其次,銀行業的盈利能力與其他企業和行業總體上是相當的。銀行資產和資本規模龐大,因而利潤總量在各個行業中屬于比較高的,為客觀起見,這里我們對比的不是絕對利潤,而是盈利能力。
從整個上市公司的情況看,截至2013年末,滬深A股全部上市公司總資產為147萬億元,其中上市銀行的總資產約104萬億元,在全部上市公司總資產中的占比為71%;同年,上市銀行的凈利潤約1萬億元,在全部上市公司利潤中的占比為53%。
也就是說,上市銀行以71%的總資產獲取了53%的利潤,可見,銀行利潤總量的巨大來源于其資產總量的巨大,從盈利能力上看,銀行業并沒有與其他上市公司產生明顯差距。
若以凈資產收益率來衡量,銀行的收益表現僅屬中等。2013年A股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的超過了200%,而上市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普遍在8%~12%之間,在上市公司中處于中上游之列。即使凈資產收益率較高的民生、興業等也只排在130位左右。
在利潤的增長水平上,銀行業在各大版塊中表現并不突出。2013年,上市銀行利潤增長率為12.8%,不僅落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且與信息技術、電信服務、公用事業等板塊存在著較大差距。
總之,上面的理論和實證分析都證明,銀行獲取的是合理利潤,不是暴利。事實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商業銀行,是自負盈虧的企業,而實現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的市場化經營,是改革開放30多年和當前以及今后銀行業改革的方向。如果認同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市場化方向是正確的話,就不應對銀行追求利潤的經營行為橫加指責。并且,努力增加利潤不僅是銀行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更是市場這種“看不見的手”有效配置社會資源的必然要求,是經濟實現市場化的必要條件。
需要強調的是,銀行追求的并非暴利,拋開當前的市場結構不言,即使銀行可以擠占其他社會主體的利益,從而賺取更多的盈利,但這種“殺雞取卵”的模式顯然破壞銀行和實體經濟之間、和企業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不僅無法持續,而且會動搖銀行持續發展的根基。
因此,對銀行而言,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實體經濟本源,從經濟轉型升級中尋求新機遇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可持續的、包容式的業績增長。對于這一點,中國商業銀行總體上是有清醒認識的。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本文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