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股市導讀

          每經網首頁 > 股市導讀 > 正文

          國資股權騰挪路線圖

          上海證券報 2015-03-24 06:46:07

          隨著上海兩大國資流動平臺相繼進入實質運作,上海部分國資上市公司或其對應的集團股權與上海國資兩大流動平臺的“互動”日趨密切。

          從上汽集團成為“劃轉第一單”,到光明食品集團54.16%股權、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所持上市公司13.26億股股份相繼無償劃轉至上海國盛集團……隨著上海兩大國資流動平臺相繼進入實質運作,上海部分國資上市公司或其對應的集團股權與上海國資兩大流動平臺的“互動”日趨密切。

          無獨有偶。同期,各地國資也展開了一系列的股權劃轉行為,如合肥國資,涉及的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其股價也普遍被激活。此外,央企層面的股權劃轉同樣暗潮涌動,如上海貝嶺宣布其股權將在大股東CEC內部劃轉。

          正如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所言,“國資流動平臺不是一張簡單的‘臺子’。”在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股權劃轉的背后,市場予以更多預期的則是對企業大刀闊斧改革的渴求和企盼,以及由此帶來的公司治理和業績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從市場表現上看,股權劃轉往往成為股價的“催化劑”。不過,股權騰挪過后的“真章”,還要看央企或者各地國資改革的具體進展,其中擁有兩個國資流動平臺的上海可能是前景最明晰的。

          ⊙記者 趙一蕙 ○編輯 邱江

          上海國資:后續已見“動靜”

          股權劃轉并由國資流動平臺持有,并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整個3月份,上海國資所屬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或者產業合作撲面而來。3月7日,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光明乳業宣布籌劃重大事項停牌;數天之后,即3月12日,同屬光明集團的上海梅林停牌,理由同樣是籌劃重大事項;同一天,上汽集團同阿里巴巴合資設立互聯網汽車基金……所有這些動作的一個鋪墊是此前上述公司或其對應的集團股權都同上海國資流動平臺有所“互動”。

          羊年春節前,自去年三季度起傳聞不絕于耳的上海國資流動平臺悄然啟動。2月14日,上汽集團成為“劃轉第一單”,宣布公司控股股東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上海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擬將其持有的公司3.34億股股份(占比3.03%)劃轉給上海國際集團。劃轉完成后,上汽工業不再持有上汽集團的股權。

          此后,上海國資流動平臺的股權劃轉相繼而至。2月17日,光明乳業等多家光明食品集團所屬的上市公司宣布,上海市國資委將光明食品集團54.16%股權無償劃轉至上海國盛集團,加之國盛集團原持有光明集團22.9%的股份,國盛集團對光明集團的持股比例上升至77.06%。同日,上海建工宣布,大股東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擬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13.26億股股份(占比29%)無償劃轉予上海國盛集團。劃轉完成后,建工總公司對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將下降至31.68%,仍為公司控股股東。

          短短數日內,上海兩大國資流動平臺悉數進入實質運作。根據定位,國際集團主要掌控金融及產業集團的股權,國盛集團則以產業股權為主。隨著改革進程深化,部分國資上市公司股權將逐步劃轉至上述兩大平臺之中。

          “國資流動平臺不是一張簡單的‘臺子’,它是特殊公司,是由國資全資持有的資本經營管理公司,它應該是純粹的控股型公司,目的就是管理資本。這同以往的一些國資經營公司,無論是管理模式、功能定位等多個方面,都是不同的。從‘管資本’的角度看,基于目前的改革環境,上海的兩大國資流動平臺都接近較為理想的模式。”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向記者指出。

          理論上,股權劃轉并由國資流動平臺持有,并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歷史發展看,國盛、國際兩大國資管理公司一直存在。“原本這兩個國資公司持有股權,傾向于靜態的,只是持有,而轉型為國資流動平臺之后,承擔的是管資本的功能,即需要管理運營。”上海天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告訴記者,正是基于這種“流動”的使命,決定了平臺公司不可能以持有為終點,未來勢必有進一步運作計劃。

          具體來看,上述三則案例代表了流動平臺不同形式的介入:對上海建工的持股,是實現了對上市公司持股的從無到有,但并沒有“一步到位”,而是止步于“30%”的要約收購紅線;對光明系的持股,則是在集團層面的“集權”;對上汽集團股權的“收編”,則是理順上汽總公司內部對上汽集團持股關系的嘗試。作為擔負著“流動”使命的國資運營平臺,其收編股權后的動作顯然更值得關注。如,在不會觸發要約收購的前提下,上海建工29%的股權“去向”自由度更大,轉讓效率將會變得更高;而國盛集團擁有了光明集團77.06%股權之后,在股權多元化方面“做文章”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各地國資:前期“備戰”居多

          或減少持股層次,或內部資源整合,不少地方國資整合正處于前期階段

          較之上海國資,其他各地的地方國資股權騰挪后的整合更多尚處在摸索之中。股權進行劃轉,有時候或者是出于對單體公司整合的需要,有時候或者是出于國資流動平臺搭建的“一盤棋”。

          “上海的國資流動平臺模式應該是比較清晰的。放眼其他地方國資整合,這方面案例還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據要求,各地國資的流動平臺肯定不止一個。”祝波善進一步分析認為,地方國資可采用的國資流動平臺公司模式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同類型的國資投資或運營類公司“合并同類項”,選取核心的一家予以改造,以此為基礎組成一個新的國資流動平臺;另一種就是直接在若干投資公司上層再搭建一個新的平臺類公司。“但后者并不符合現在的改革趨勢,因為會增加現有的持股層級。”

          在合肥國資的整合中,已依稀可見上述操作風格。3月6日,合肥國資旗下5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各自展開不同層面的股權劃轉。其中,一個重要動向是合肥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誕生。為組建合肥產投,原直屬合肥國資委的安徽國風集團被整體劃入,由此使得其持有的兩家上市公司國風塑業、國通管業股權悉數由合肥產投間接持有。

          不止于此。根據惠而浦同日發布的公告,因其第二大股東合肥國有資產控股有限公司將與合肥市工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合肥產投,合肥國有資產控股有限公司所持上市公司23.34%股權也將歸入合肥產投名下。

          除上述股權劃轉外,合肥城建的57.89%股權則被合肥國資劃入合肥興泰控股集團;而興泰控股作為合肥百貨第二大股東,擬將所持合肥百貨14.58%股權劃給第一大股東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后者持股比例由22.14%增至36.71%,以實現國資持股的集中化。

          由此,合肥國資的流動平臺構建路徑依稀可見,各個投資公司的行業和功能有所區分。其中,新設立的合肥產投,就是由國資投資公司合并產生的集合;興泰控股則主要囊括合肥市地方金融體系公司的股權;合肥建投則很大程度上承擔城市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及市政公用事業項目。

          類似的舉動亦見諸其他地方國資。今年年初,格力地產發布進展公告,其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將所持51.94%股份無償劃轉至珠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而后者正是珠海市國資委為國資整合成立的平臺類公司;去年12月底,盤江股份宣布,貴州省國資委決定將公司大股東盤江控股100%股權作為出資,設立貴州盤江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盤江資本作為盤江控股的母公司,將按照省國資委的逐級授權要求,負責和指導盤江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造工作。

          “無論各地具體采用什么模式,本質上講,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差異,都是出于管理運營國資的需要。”張暉明向記者表示。

          “最理想的國資流動平臺,是對原有國資委、國有企業之間的權責進行重新架構與設計,目的是實現類似于PE的功能,實現股權運作。平臺公司的定位是否科學、合理,對新一輪國資改革起著關鍵作用。”祝善波分析認為。

          與上述流動平臺已現“雛形”相比,不少地方國資整合還處于前期階段,其股權騰挪目前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減少持股層次。最新案例當屬杭州解百,其于3月13日披露,公司第二大股東杭商資產將所持12.69%股份無償劃轉給大股東杭州商旅。由于杭州商旅同時也是杭商資產大股東,此次劃轉有利于理順股權關系。再如金陵藥業、南京化纖曾公告,其各自的控股股東金陵集團、南京輕紡集團分別將所持45.23%股權和33.02%股權無償劃轉至南京新工投資集團,其目的就是壓縮管理層級。

          一是為了內部資源的整合。1月20日,*ST派神發布了一則股權劃轉公告并復牌,宣布公司控股股東三毛集團100%國有股權被無償劃轉給甘肅省國有資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甘肅省國投旗下擁有多項資產,而上市公司則是一家*ST企業,兩者聯合,甘肅省內國資“內部劃轉”利用殼資源的設想不難被推導。

          央企:個案更具看點

          在央企層面,隨著改革頂層設計呼之欲出,單點公司已先行試點,但步伐可能以“求穩”為主

          “國資平臺類公司要往縱深推進,還是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平臺公司能否達到理想模式,關鍵是看其能否建立規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但目前有些因素還是或缺的。”祝波善舉例稱,其中較為核心的一個問題,即國企領導人行政級別體制能不能打破。關于治理結構、職業經理人制度等問題,頂層設計應該會涉及,但囿于現實情況,預計突破不會太大。

          因此,目前單點央企的股權劃轉更多著眼于前期的資產梳理、整合。3月9日,上海貝嶺公告,接到公司第一大股東中國電子《關于籌劃涉及上海貝嶺股權變動事項的函》,中國電子作為上海貝嶺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籌劃涉及中國電子持有的上海貝嶺股權在中國電子內部的劃轉事項。上海貝嶺的股權劃轉無疑是CEC內部整合的精確注解。

          “央企目前有70余家集團公司,涉及180余家上市公司,未來改革的空間很大。主要線索有兩項:一是去年央企推出了四項試點改革,在今年一季度已經有了明確進展;另一點,是軍工領域的改革,即資產證券化的推進。”國金證券財富管理中心分析師周建兵向記者表示。

          從上海貝嶺的案例不難發現,對于證券資產化較低、對應上市公司較多的集團,尤其是軍工企業而言,其業務平臺的梳理、資產證券化的提高肯定是今年的重點,因此,對于業務平臺還沒有完全理順的集團來說,其內部股權“騰挪”并不稀奇。

          另一個可能引起資本市場關注的就是“四項改革”試點的進度。今年年初,國藥集團、中國建筑建材集團的混改方案相繼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批復,至此,央企四項改革試點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確定的兩個集團試點方案獲得放行。顯然,其后續動作無疑值得關注,其中或許少不了股權層面的運作。

          責編 何建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aⅴ | 在线看免费Av免费 | 日韩精品TV国产精品TV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 亚洲图片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