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9 01:27:3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面對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給傳統金融帶來的一系列沖擊,各家商業銀行反應速度其實并不算慢。如果說股份行的特點是戰術靈活,五大行的風格則依然是穩扎穩打。
電商平臺與直銷銀行是銀行與互聯網企業過招的兩大主要陣地,對于前者,五大行已經全面介入,而直銷銀行平臺目前在大行中僅有工行推出上線。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落地在即,新型業務模式或將逐漸開閘,大行憑借其先天的資源優勢與信用后盾,不論是“收網”還是“突圍”,都將大有可為。
但目前來看,一切都還是未知數,與銀行傳統的核心——存貸款業務相比,互聯網金融還太新。在銀行盈利模式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當下,他們能在轉型的道路上走多遠,還有待觀察。
布局新金融旨在鞏固客群
工、建、中、農和交行組成的大行梯隊,先后在總行較高的層面出臺了對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布局規劃。
比如,工行的“三大平臺”+“三大產品線”布局是由董事長姜建清親自對媒體披露的;而組織架構的改革,農行最為徹底,其在總行成立網絡金融部,使互聯網金融業務運作的專業性與獨立性大為提高;建行的特色在于依托“善融商務”電子商務平臺的先發優勢,圍繞這一平臺進行整合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圖景也逐漸明晰。“大銀行的互聯網金融布局特點在于大而全,不論是前端的產品、服務條線,還是中后端的支付、融資、結算服務,銀行傳統的業務都能進行對接,各個條線上的產品功能,以及品牌、平臺整合,都需要有一個合適的位置,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這樣也就特別需要一個清晰合理的總體布局來掌控。”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一方面,銀行利用互聯網金融的廣泛影響力來吸收和鞏固客群,同時運用新的數據分析手段來重建客戶分析方式;另一方面,在零售等特別適合互聯網金融生長的領域,各種金融服務產品線也正在不斷向客戶靠攏聚合,二者之間的正面關聯正在逐漸體現。
銀行電商難與淘寶等抗衡
盡管開篇宏大,但要真正落實到收益上,現在的銀行互聯網金融還只能說尚處于投入階段。
以銀行自建的電商平臺為例,2014年,工行的“融e購”交易額超過700億元,注冊客戶超過1000萬。
不管從交易額還是客戶數量來看,銀行系電商均無法與淘寶、京東等業內巨頭抗衡。
一方面,是由于銀行對入駐電商平臺的商戶設置了不低的門檻,在保證商品質量的同時,也使得商品種類豐富性有所欠缺。同時,商品價格也缺乏“貨比三家”帶來的低價優勢,在當下電商行業的激烈競爭中,銀行系電商平臺網站流量相對偏低。
另一方面,電商平臺的激烈競爭促使其在營銷、質量、價格、物流、售后等各個環節的水平全面提升,半路出家的商業銀行本身的主業并不在此,更難言優勢,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還處于建設期。
因此,要達到利用自身的電商平臺來閉合資金鏈,聚集客戶,數據挖掘,金融營銷的目的,銀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的銀行監管部門正在營造一種鼓勵金融創新的監管環境。
據媒體報道,廣州、深圳兩地的銀監部門已成立專門的創新委員會,確定了“推動良好創新、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促進金融穩定和金融創新共同發展”的創新目標,以及“鼓勵創新、適當容錯、堅守底線、聯動監管”的創新監管原則。
上述商業銀行人士表示,過去,大型銀行擁有網點布局上的絕對優勢,在存款立行的時代環境下,這帶給大行極大的資金優勢。但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打破了這種局面,如何將傳統銀行的優勢與新的互聯網技術手段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消耗,成為擺在銀行面前的課題,誰都無法回避。
嘗試很重要,但在具體的路線上,究竟哪種方式更適合銀行,試錯的成本會有多大,則仍是未知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