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01:03:14
近年來,大量的企業因為知識產權保護不當瀕臨絕境。據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粗略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老字號”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6000多家,已銳減到經國家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1128家,其中僅30%經營良好,大部分知名老字號逐漸衰弱甚至消失;另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顯示,目前我國的老字號在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種種數字警示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字號所遭受的知識產權侵害問題應該引起更多人的足夠重視。
可喜的是,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議題。作為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對象,老字號品牌的保護或成為歷屆兩會的重要研討對象。而作為百年老字號,涼茶品牌始祖王老吉無疑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以及品牌發展上都是老字號企業的典范,其發展與維權歷程值得學習與借鑒。
王老吉:老字號被侵權的冰山一角
全世界無數企業在建立自己的品牌時,都會視可口可樂為標桿,中國也不例外。政界知名人士曾寄語,要把“王老吉”打造成中國的“可口可樂”。追溯王老吉的品牌發軔之路,甚至比可口可樂還要早許多年。
民間資料記載,王老吉形成于清嘉慶年間。1828年,王老吉創始人在廣州商貿重地十三行靖遠街開設第一家涼茶鋪,成為“涼茶品牌始祖”。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涼茶已經超過了可口可樂的中國銷量,王老吉也開始成為行銷全球的世界級飲料巨頭,經第三方評估,王老吉品牌價值高達1080億,王老吉已然成為涼茶的代名詞。
王老吉作為為數不多的經營良好的老字號品牌之一,正處在煥發青春活力的好時代,同時也面臨著百年“老字號”品牌被侵權、被不正當競爭侵權的危機。
在收回紅罐“王老吉”生產經營權至今,王老吉接連遭遇了七場官司。面臨競爭對手涉及商標、裝潢、廣告語等多項侵權行為,王老吉展現了強大的毅力,依法維權,被告方累計需支付賠償金額近1.7億元。
以紅罐案為例,2014年12月19日,廣東省高院對“涼茶紅罐案”正式宣判,被告方被判構成侵權,并賠償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1.5億元以及合理維權費用26萬余元。
這起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被譽為“中國包裝第一案”的法律糾紛案的判決,首開我國知識產權包裝維權先河,其“1.5億元賠償+四個立即懲罰”,有效打擊了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符合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維護市場的穩定有序的核心價值要求,更是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王老吉此舉同樣也為老字號維權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樹立了新的標桿。
然而,在整個維權過程中,王老吉花費了大量精力贏得勝訴,但獲得的賠償款數額相比被告方侵犯獲得的收益卻是九牛一毛。
該系列案件也引起了業內專家對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框架之下,違法成本低現狀的關注。
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德國馬普所法學博士吳一興指出,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知識產權法相關侵權賠償在我國一直存在判決較輕、侵權損害后果不能獲得完全賠償的局面,這是由立法、司法、執行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有相關案件本身舉證艱難、耗時長久的原因。只有加強法律共同體的協同合作,全面提高維權體制的運行效率,真正實現程序正義和事實正義,才能使侵權者被震懾,受損者得賠償。
日前,廣州醫藥集團提出訴請,將自2010年5月2日始至2012年5月19日止,被告方侵犯原告“王老吉”注冊商標的原訴訟標的額10億元變更增加為29.301555億元,該賠償變更申請已由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舉進一步表明了王老吉維權及打擊侵權行為的決心。
從自身出發 老字號呼吁:多方配合、多措并舉,切實保護企業知識產權
進入2015年,人們從政府出重拳整治文化市場中看到了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保護。而這,也是今年兩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因此,作為老字號代表的王老吉也借兩會召開期間,呼吁多方配合、多措并舉,切實保護企業知識產權。
首先,加大對侵害企業知識產權行為的懲罰力度,尤其要落實判決結果執行。建議針對反復侵權的企業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賠償力度。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訴前保全措施來保障債權實現,包括訴前證據保全、訴前財產保全兩方面內容;另一方面,應積極建立法院與其他行政職能部門的聯動配合機制,對于一些涉及商標、專利等方面的案件執行,積極加強與工商管理部門、專利管理機構的配合,形成規范長效的機制,提高判決執行效率。
其次,加強對失信侵權企業進行信用懲戒,建立侵權企業黑名單制度。由政府牽頭,各行政職能及社會團體配合,積極搜集整合對企業知識產權侵權不良信息,逐步建立涵蓋所有市場主體的信用檔案,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
最后,加強行業自律,突出行業協會作用。加強對社會公眾的教育,包括知識產權侵權知識的教育。在整個社會形成保護知識產權,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