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2-28 00:03:07
而對于此次改革,一位足協人士曾對騰訊體育表示,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這份改革文件很可能會涉及管辦分離內容。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中國足球遲到的春天終于來了!
2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方案中特別提到,體育界尤其是足球界要抓住時機,大膽改革,大膽探索,不僅要為我國足球發展振興探索新體制,而且要趟出一條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新路來。
而對于此次改革,一位足協人士曾對騰訊體育表示,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這份改革文件很可能會涉及管辦分離內容。在此之前,中國足協也推行了管辦分離改革措施。“接下來的發展,管辦分離肯定是大方向。管辦分離對于中國足球來說是好事,也是我們期盼已久的。”
《每日經濟新聞》今日分別致電國家體育總局足球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足協副主席于洪臣,但其手機始終無人接聽,發去的采訪提綱,截至發稿,也未獲得回復。
管辦分離成焦點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2014年底召開的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透露,加大中國足球協會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的力度,盡快制定實施意見。為此,中國足協將與體育總局脫鉤,具體負責足球管理事項。
“國家體育總局下設足球管理中心,是過度機構,本來起的作用是與足協進行銜接,但在實際操作中與足協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這就導致足協仍是體育總局在操辦。”安徽財經大學體育研究所副所長姜同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管辦分離的意義就是該歸足協管的讓足協管,政府部門不要干預,這對于足球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足協應當是非政府行業性組織,獨立于政府之外,只對足球運動的發展本身負責。但在我國并不存在真正的獨立行業性組織,足球管理中心受國家體育總局管轄,領導由其任命,而足球管理中心與足協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結果足協領導也受國家體育總局管理。
姜同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際慣例來看,足協都是獨立的,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完全脫離于政府,政府只起到協助的作用,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
那足協是否會從國家體育總局中徹底分離出去呢?《每日經濟新聞》致電國家體育總局足球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足協副主席于洪臣,但其手機始終無人接聽,發去的采訪提綱,截至發稿,也沒有得到回復。
騰訊體育報道,對于這樣的消息,足協人士表示并未得到確切的說法:“之前也都是傳聞,估計會和總局有一定程度的分離,但這個程度究竟能有多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足協接下來徹底進行管辦分離是一定的事了。”對此,另外一位足協工作人員也表示,管辦分離是大趨勢,勢在必行。
姜同仁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正常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運行,足協獨立運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前期可能需要國家體育總局來協助,剝離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管辦分離確實是大勢所趨。
俱樂部將獲益
業界除了期待管辦分離,即足協獨立于國家體育總局,還期盼俱樂部能否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地位。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足球俱樂部管理體制有一定問題,市場化程度不高,俱樂部在收益分配上不具有對等地位。
目前足協完全擁有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產權,俱樂部沒有經營權,且只能拿到門票權益和被足協挑剩下的廣告牌經營開發權。這就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通過職業足球市場化賺取的利益,卻沒能轉化為職業足球生產力的擴大。
“退出中國足球,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于體制感到無奈,是官辦足球,我只有拿錢的命,沒有任何話語權,我覺得很沒有意思;二是萬達集團進來以后沒有制止住這種局面。如果我再進來,能把官辦足球變成市場足球,我一定會回去,只要我回去,一定是最棒的。”此前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也曾這樣表示。
據《解放日報》報道,中超俱樂部的虧損是常態。據統計,2014年只有廣州恒大、上海東亞等5家俱樂部實現盈利,其余11家俱樂部依舊處于虧損狀態。
姜同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國內俱樂部基本都是虧損的,主要就是因為優勢資源被壟斷了,俱樂部都受足協管控,而足協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資源的壟斷性,直接影響了俱樂部的自主權,俱樂部的投入和產出就不成正比,所以會虧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中超俱樂部收入結構中,目前大部分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依賴于企業冠名(廣告贊助占70%以上),而許多俱樂部的“冠名權”資金來自本身的投資企業,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能作為俱樂部的盈利項目。
但在嚴重依賴廣告贊助這一點上,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更甚,其贊助商在2014年已經突破十家,贊助收入由2013年的1.89億元猛增到2014的4億元,但是賽事版權收入僅由2013年的3600萬元漲至2014年的3866萬元。
在電視轉播費用方面,2014年中超公司總計獲得360萬元的收入,占總收入的9%,以中超16支球隊、240場比賽計算下來,平均一場比賽只有區區15萬元的轉播收入。
“俱樂部的收入一般是通過門票、會員費、電視轉播費、廣告、贊助費、商品銷售及特許經營、轉會費、發行股票、彩票等多個渠道獲得,但目前國內俱樂部還沒有做到這一點。”薛勝文如上表示。
姜同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要讓中國足球職業化,一方面是要實現管辦分離,讓足協獨立;另一方面就是改革足球賽事收益分配機制,讓俱樂部享受對等的收益權,電視轉播也應該引進競爭機制。
隨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中國足協新聞發言人董華,但其表示已調任其它部門,不便接受采訪;記者隨后聯系中國足協新聞處相關人士,但其手機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