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5 01:02:4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北京
行業發展陷入困境之后,越來越多的標桿房企通過轉型尋找出路,然而大勢之下,中小房企并不見得“船小好掉頭”,反而面臨更大的壓力。
清科私募通統計的數據顯示,房地產行業的并購事件呈逐年上升態勢,2014年全年,房地產行業共有67例并購案,而在過去3年這一數字分別是76例、22例及27例。根據清科公布的并購金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2014年房地產行業涉及并購的金額約為287億元,2013年為330億元、2012年和2011年分別為48億以及61億元。不難看出,近兩年來,隨著樓市持續分化、房地產業步入“白銀時代”,樓市繼續上演整合大戲。
“從融資角度看,中小房企的融資渠道會收窄,融資規模也會大幅下滑,與之相伴的即是融資成本大幅提高。所以若不是多元化經營的房企,單一業務的房企會發現后續拿地開發投資都會很艱難,甚至會面臨用甩賣項目和股權的方式來救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表示。
中小房企破產頻發
“2014年市場不好,銀行開發貸積極性也很低,中小房企來說只能尋求其他的資金來源,但即便是信托,成本高不說,對中小企業也是不理不睬。”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企人士表示,資金來源不暢自然難以拿地開發,銷售回款難以保證,企業自然陷入惡性循環。在其看來,更多的中小房企都在選擇合適的機會把自己“賣”出去。
根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此前公布的數據,2014年房地產行業并購案例成倍提高,2014年上半年收購總額是152億元,同比增長了2.09倍,而當前正在談的還未完成的交易額是1600多億元。
對于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行業來說,現金流無疑是決定房企生存安危的生命線。一旦房企遭遇不可控的突發事件,銷售回款受阻后,經營資金鏈也會面臨較大考驗。而2014年樓市最具代表性的杭州市場,則將中小房企生存不易的現狀深刻地表現出來:興潤置業負債35億元宣告破產、百強房企光耀地產因資金鏈斷裂、華門控股出現債務危機、中都集團老板“消失”百貨業關門等。
進入2015年,房地產行業的整合似乎愈演愈烈,中小房企的生存環境愈加惡化。根據《每日經濟新聞》1月5日的報道,進入2015年前夕,江西贛州長發置業有限公司和贛州銀信置業有限公司先后破產。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市場委員會副主任陳晟表示,目前商業銀行正在收縮對房地產企業和個人按揭的貸款,提高門檻,嚴控風險。基金方面,目前還看不到能使整個地產私募基金行業出現系統性風險的跡象,但已經有不少地產基金未雨綢繆,縮小對中小開發商的資金供應。
布局市場新需求
對于中小房企而言,不但面臨融資難,庫存壓力或許成為壓倒這些小房企的最后一根稻草。從國家統計局數據可以看出,除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庫存去化周期處于合理周期內,其他城市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都非常大,這對于分散在這些三、四線城市中的中小房企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隨著銀行信貸收緊和去庫存影響,房地產行業或出現更多債務違約行為。和大型房企相比,中小房企資金面壓力較大。”一位房企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一些庫存壓力較大的城市,區域內的企業生存環境則更惡劣。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針對國內35個城市新建商品房存銷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存銷比較高的三個城市分別為茂名、煙臺以及溫州,其存銷比分別為32個月、31個月以及29.1個月。對于這類城市來說,存銷比總體偏大,房價下跌概率依然較大。
“2014年上半年存銷比持續上升,說明市場去庫存狀況不斷惡化。但到了下半年,隨著限購松綁等政策效應釋放、央行降息政策的持續影響,去庫存速度在不斷加快。但目前來看,還是一、二線城市的存銷比數值相對較小。”嚴躍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對此,有金融機構的分析人士指出,對于中小房企來講,由于金融機構偏好大型品牌企業的投資,仍然會面臨比較大的資金面壓力,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小房企面臨債務違約的市場風險。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惠譽也指出,小型地產公司可能出現債務違約,導致銀行更加向大型開發商傾斜,房地產市場加速兩極化。
“從融資角度看,中小房企應該適當甩賣一些流動性差的項目,從而回籠資金。而從股權角度看,可以適當和大房企進行高攀,從而歸并到此類房企中去。”嚴躍進表示,中小房企加快轉型是維持生存、獲得新生命力的最根本手段。
在其看來,隨著新常態經濟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一些新的市場需求會衍生出來,比如和一些產業運營商進行合作,在城鄉結合部進行產業園的開發。對于城市中心的一些二手房項目,此類房企可以積極和地方政府合作,進行二手房物業更新業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