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2 02:20:29
近年來,隨著理財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公募基金的行業規模迅速膨脹。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18日,我國公募基金行業規模增長至39763億元,而僅在3年之前,這個數據才剛過20000億。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的行業規模更是呈現出了爆炸式的增長,基金公司數量由2010年的242家增長到目前(截至2014年11月底)的4628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私募投資基金的登記備案、合格投資者標準、資金募集、投資運作、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作了明確規定,為私募基金的運作和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該《辦法》成為我國第一部針對私募證券投資機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創業投資機構及其他類型私募投資機構專門的具備行政性質的法規。至此,私募基金10年“游擊隊”狀態結束,正式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一支正規軍。
某監管部門人士在由品今控股集團舉辦的 “首屆品今投資策略創新論壇”上表示,資產管理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將是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因為很多理財資金是直接進入實體經濟的;而理財產品的發展,也可以起到優化投資結構的作用,進而實現投資者和各種基金的保值增值;此外,發展資產管理還有利于國內再分配的實現、有利于維護金融秩序、有利于減輕金融市場的資本壓力。
私募基金納入“正規軍”
2005年以來,我國理財市場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景象,理財產品數量平均每年約增長40%。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續的理財產品約有55000款,理財資金余額是15.32萬億。
“我國理財市場不斷發展有著深刻的原因,其一就是我國的國民財富不斷增加。從客戶數量來看,我國高端客戶增加的速度很快,私人銀行客戶已經達到30多萬。此外,我國已經有大約1000萬人的可投資資產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這都為理財產品的發展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某監管部門人士在“首屆品今投資策略創新論壇”上表示。此外,利率市場化的挑戰,行業競爭的加劇,都使銀行業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的創新。
實際上,銀行理財市場不斷發展,我國公募基金的行業規模也在迅速膨脹。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18日,我國公募基金行業規模增長至39763億元,而僅在3年之前,這個數據才剛過20000億。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的行業規模更是呈現出了爆炸式的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國私募基金公司的數量由2010年的242家增長到4628家,私募產品數量從700只增長到4195只,資產管理規模則從1100多億元上漲到6150億元。
今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多部有關私募基金的監管措施。1月17日,基金業協會發布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3月17日首批50家私募基金獲得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證書;3月25日,中證登發布了《私募投資基金開戶和結算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意味著私募投資基金可以直接開戶入市,私募基金可以由基金管理人申請開戶,也可以由資產托管人申請開戶。
此外,8月2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對私募投資基金的登記備案、合格投資者標準、資金募集、投資運作、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作了明確規定,為私募基金的運作和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該《辦法》成為我國第一部針對私募證券投資機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創業投資機構及其他類型私募投資機構專門的具備行政性質的法規。至此,私募基金10年“游擊隊”狀態結束,正式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一支正規軍。
“量化投資”迅猛發展
在私募的大軍中,有一只傳奇的隊伍,向來頗受市場的關注——那就是“對沖基金”。一般而言,采用對沖交易手段的基金被稱為對沖基金,它是投資基金的一種形式,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
“量化投資”是對沖基金慣用的投資策略。“對于量化投資,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量化策略基本上是把投資的理念和投資操作以程序化的方式,或者數學模型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他不受到情緒的干擾。從這一點上來講,因為它去掉了情緒的影響,就可以更理性的看待盈利和虧損,減少波動率。”長期在美國從事程序化交易及量化資產管理工作的李凌博士表示,從它的整個架構來說,量化投資非常注重對風險的控制,尤其是在倉位管理上,當決定投資組合的倉位時,可以把很多特殊的策略考慮進去。
李凌博士在 “首屆品今投資策略創新論壇”上表示,在美國的市場上,大概有30%的資金在進行量化交易,而美國的股市差不多有70%的交易量都是通過自動化也就是機器執行的。“從事量化交易應該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但中國國內的自動化交易現在可能只有1%的規模。但整體上看,量化交易在國內發展的特別快,截至今年底,大概有300只左右的量化投資產品,而去年只有100只左右。
李凌博士還表示,目前國內從事量化交易的資金量大概在500~1000億元,而整個公募資金和陽光私募大概5%~10%的份額。其中,完全自動化交易的,可能還占不到1%。國內的投資者已經對量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還需要更多的學習。
“當前,國內從事量化交易還會面臨一些困難,比如數據少、歷史短等。有些數據,比如公司的資金、現狀等有關數據的質量比較低,而且規范性也比較差。”李凌博士指出,此外,國內的投資工具也還不夠完善,比如,在股票市場依然是“T+1”的交易模式,而不是“T+0”。不過,現在也在慢慢推出新的產品,這是一個慢慢完善的過程。所有以上這些現狀造成了一個特點就是,量化策略的相似度很高。
在李凌博士看來,當前“市場中性”依然是量化策略的主流,因為中國的股市比其他的市場大很多。“但是,我們還是要關注一下非中性化的策略,因為不管是中性還是非中性化的策略,在量化策略最后實現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文/端木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