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8 01:26:5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江然 四川內江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江然 四川內江攝影報道
“百年歷史”、“千億目標”、“中國500強”……背負著一系列光環的四川省最大鋼鐵民企川威集團,在從“鋼鐵川威”向“釩鈦川威”轉型途中,因為7月3日一場僅半小時的內部會,而被推上風口浪尖。隨后傳出的一系列消息考驗著川威、銀行、信托們敏感的神經:“背債272億元”、“進入司法重整”、“受到政府托管”……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開實地調查,以了解更詳細的情況。
“困難確實有,主要是資金方面出了問題。”川威集團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透露,究其原因,其表示,“自前年起對成渝釩鈦新區項目投資過大、過高,去年投產后,遇上行情下滑嚴重,產品無法賣出高價。加之銀行收貸、融資成本高企,多重因素導致了今天的局面。”
幾年前,為提高附加值,身處鋼鐵行業的川威集團將目光投向了釩鈦領域。然而,在大手筆的收入之后,其嘗試遭受重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成渝釩鈦新區內,兩座高爐已暫停生產。目前,成渝釩鈦新區的5000余名員工通過“培訓與輪崗”的方式被分流,或重新安置。
如何處置巨額債務,盤活企業,川威集團方面僅表示 “正在加緊研究方案”。至于媒體報道的“司法重整”,內江市與川威集團相關部門均向記者表示,“這只是挽救川威集團的路徑之一,是否能有一個最大效益的方案,尚在論證。”
眼下,全國鋼鐵產能過剩已是無法回避的事實。川威集團似乎與十多年前一樣,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明智”減產/
7月15日,1號高爐所在的車間轟隆作響,工人們進進出出,這是川威集團老廠區唯一還在運轉的高爐。一位在廠里干了30多年的老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嘆,“鋼鐵行業不景氣,川威現在很難。”
這樣的困難,體現在7月3日一場川威集團內部的干部會上,公司領導層向中干、各車間主任及部分員工代表傳達了重要的 “大會精神”:川威集團因前期在成渝釩鈦新區修建中投入大,背負了一定債務,加之銀行收貸、鋼鐵行業冬天不期而至,川威集團的確資金緊張,或將司法重整。
其后,“川威集團背債272億、以內江市長楊松柏為組長的調查小組進駐、川威集團被政府托管”等消息不脛而走。
當天的會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一位公司領導層人士告訴記者,“把問題跟員工講清楚,希望他們相信川威集團這一次也能挺過去。”至于上述消息,川威集團高層有無奈,不置可否。
“我們不知道為什么一場簡短的員工動員大會變成這樣。”川威集團宣傳科工作人員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會議時間很短,半小時左右”。
成渝釩鈦新區的主體,就是川威集團為實現“戰略轉型”而投資設立的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渝釩鈦)。“新區兩座高爐暫停生產的原因,一是因為上游供貨商提供的設備出現一些問題,正在組織檢修,二是在眼下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此時減產也是明智選擇。”川威集團高層強調,暫停的時間是“上個月”。
去年6月底,川威集團釩鈦綜合利用項目點火時,四川省內多家媒體對其進行了報道,按照當初的設想,該項目投產后,川威集團將新增銷售收入25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5000個以上。新區停產后,這幾千人的工作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員工采取培訓和輪崗的方式,年齡大一點的就回家休息,一旦新區復產,還需要迅速上手操作更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所以現階段的培訓也可看作是知識儲備。”川威集團一位高管透露。
上述高管表示,“就好比一艘滿載負荷的船,在遇到困難需要掉頭時,一部分人員需要帶著救生衣先下船,等情況好轉,這艘船會來接他們。”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由于生產不飽和,回家輪休的工人,只發500~1000元的基本工資。持續在一線生產的工人工資并未受到影響,近半年來工資發放及時,并未出現拖欠的情況。
千億夢醒?/
在此次被爆出背負巨額債務、或將進行司法重整之前,川威集團一直是內江市乃至四川省內的民企代表。在去年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500強名單中,川威集團再次入圍,排名273位,且名列民企500強的第54位。
作為四川省內最大的鋼鐵民企,川威集團是內江的支柱企業,預計2017年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是省內重點培養的5家“千億企業”之一。據《四川日報》報道,十四屆西博會上,川威集團所涉的投資大單共計約305億元,其中中鐵信托與川威進行各類金融產品創新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合作金額達200億元。
為了積極推動“千億川威”的建設,內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川威集團調研,還成立了“川威辦”點對點具體協調相應工作。“川威集團對于內江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江市外宣辦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川威集團官方網站顯示,該企業目前擁有總資產400億余元、員工2萬余名,有中國鐵鈦、新加坡盛世兩家境外上市公司,還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而現任川威集團董事長兼CEO的王勁,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據川威集團方面表示,眼下他正照常在位于成都的川威大廈上班。說到王勁,川威集團上下都懷著敬意和欽佩,也并不認為企業如今的困境由王勁造成,“王總是好人,也是能人”,“有水平、不能抹殺他的成績”。
這一次,王勁將如何在一片期待中,率領川威這艘大船調頭?“王總與川威集團都在想辦法,希望企業能在平靜中轉危為安。”一位當地建筑材料工業協會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轉型遇挫/
究竟是哪一根稻草壓垮了川威集團?外界的矛頭指向了備受期待的成渝釩鈦,正是由于對成渝釩鈦投入過度成為導火索,才引發了一系列后續問題。而在川威集團內部看來,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川威集團從多年前就開始大手筆投資建設成渝釩鈦,要完成從“鋼鐵川威”到“釩鈦川威”的轉型。這一“內江史上投資最大的工程”,將其產品定位于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釩鈦制品和含釩新材料。用王勁的話來說,“一噸礦石價值幾百元,加工成鋼幾千元,加工成釩片則超過10萬元”。
“都說四川的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其實,這個過剩不屬于絕對過剩,而是產品單一引起的結構性過剩和產品檔次低端化導致的周期性過剩。產品多層次卻不高,但是特種、異型或高端鋼材的產能還不足,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今年初,王勁在《四川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談到傳統鋼鐵企業轉型的必要性,“這就說明,鋼鐵企業的轉型升級,鋼鐵企業的創新,不是簡單地讓板材變棒材這類,而是可以嘗試跳出鋼鐵本身,從原材料入手,進行更為徹底的革命。”
“按照初衷,川威集團是想發揮自己擁有釩鈦資源的優勢,再借助國家鼓勵政策,實現從鋼鐵到釩鈦的轉型。”川威集團上述高管透露,“四川鐵礦石少,也沒有優質煤,進口煤價格高出幾百塊,物流成本高,同質量產品川威的競爭力相對較差,正是基于此,當初做出了從鋼鐵向釩鈦項目轉型的決定。”
但一切似乎并不湊巧。2008年,川威集團的第一條釩深加工生產線順利投產。到2009年3月,川威集團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已經達到130億元以上。2011年12月9日,川威集團所屬威遠鋼鐵有限公司更名為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成渝釩鈦注冊資金9.52億元,為川威集團旗下最大子公司。這家備受期待的公司卻在大量投入后,遇上了鋼鐵行業的寒冬,市場低迷,導致產品賣不出好價錢。
根據去年6月點火時的說法,釩鈦新區已經耗資106億元。“目前還有一些配套在建,投入還會增加。”上述高管告訴記者。
“因為在新項目上投資超過百億,且在優勢尚未發揮出來之時,就遇上行情不好,經濟下行,高昂的債務加上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川威集團內部高管坦言。
據《理財周報》此前報道,從2011年至2013年,川威集團資產規模由182億元增至362億元,增幅98.3%,其負債規模由103億元上升至272億元,增幅達到164%,其中釩鈦新區項目就負債上百億元。
但川威集團高管表示,“鋼鐵行業重資產的屬性,決定企業的負債比例較高,但只要能夠運行,就沒太大問題。”對于上述這組數字,川威集團內部予以否認,“不知道哪里來的”。
出路何在?/
讓川威集團倍感“雪上加霜”的,則是融資成本高企和銀行收貸。在業內人士看來,抽資是鋼鐵行業無法承受之重,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川威集團的情況在短時間內就急轉直下。
據此前《理財周報》報道,在7月3日的干部會上,兩家銀行代表當場表示,愿為川威集團追加10億貸款。“目前所有的金融單位都已表示支持。”上述高管證實。
此外,融資成本高企亦是川威集團資金承壓的一大原因。廠區內工人描述,銀行給川威集團貸款的利息高至 “市政府也為之震驚”。對此,川威集團內部高層沒有直接回應,只是說“銀行對待民企與國企的區別很大”。
長期關注四川鋼鐵行業的托寶網總經理唐志亦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諸如川威集團這樣的鋼鐵民企與國企相比,融資成本更高、難度更大,這是客觀事實。
對于媒體報道的川威集團進入“司法重整”一事,川威集團一位高管稱,“這只是挽救企業的路徑之一。”至于還有哪些路徑,這位高管的意思是“還在論證當中”。
“川威集團陷入多個三角債,相互交錯,十分復雜。”上述當地建筑材料工業協會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要厘清這些債務都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內江市亦相應做出了拯救川威的努力,但對于外界傳言的“政府托管”,內江市宣傳部副部長張德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司法重整也需要依法辦理,并非政府想接管就可接管。”而“市長楊松柏參加干部會為川威集團打氣”這一說法,也遭到了企業與政府的雙重否認。據張德超透露,“目前的進展是川威集團向法院遞交了相關材料。”
川威集團的假設是,如果一切債務等問題歸零,與國內鋼鐵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工藝,成渝釩鈦都有極大的優勢。“一旦發揮出來,將為員工創造財富”.
川威集團一位車間主任也告訴記者,若拋開債務問題,最近這段時間1號高爐的高線產量已經能夠有一些利潤,“如果賣到3200~3300元/噸,也還有200~300元的利潤,只是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厲害。”
但,這僅僅是一個假設。
近年來,持續低迷的鋼鐵需求與不斷擴張的鋼鐵產能導致鋼價一路下滑,整個行業陷入虧損泥沼。據中鋼協統計,今年單噸鋼價同比去年下跌340元,降幅為8.9%;2013年前11個月我國鋼鐵企業利潤總計161.8億元,其中鋼鐵主業利潤僅58億元,行業銷售利潤率只有0.48%,而累計虧損24戶,虧損面達到27.91%。
“坐著等行業低潮過去總不是辦法,我們也不能等。”上述川威集團高管表示。
此前外界傳言稱,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民投)或將接盤,對此川威集團未予以正面回應。不過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中民投“相中”川威進行鋼鐵產業整合在今年4月已有動向。“目前就看中民投是否愿意插手,川威集團以資產包括債務置換一部分股權,從中民投獲取資金,度過難關。”唐志分析稱。
但在重整方案進一步論證出來之前,川威集團只能通過各種方式降低成本,減少虧損,同時勉強維持生產。“怕亂,一旦徹底停產,工人面臨遣散,川威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上述高管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