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4 00:24:42
每經編輯 王超
“灰度”是一個被眾多優秀企業家推崇的管理概念。任正非說,灰度是企業內部管理中的妥協與寬容;馬化騰說,互聯網時代的灰度意味著時刻保持靈活性,時刻貼近千變萬化的用戶需求,并隨趨勢潮流而變。在瞬息萬變的投資領域,也需要把握好投資的灰度,在我看來,投資的灰度意味著對不確定性的敬畏,意味著對求知、吸納新事物的開放心態,意味著更客觀的回顧和自我審視。
筆者對比海內外市場最大的一點感觸就是,A股的投資者愿意為不確定性給予更高的溢價。細思其癥結,除了A股市場相對年輕,投機氛圍濃厚之外,我想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中國的社會較發達國家仍處于一個更快速的變革階段,商業格局并不如成熟市場穩定,新進入者能夠取得成功的概率較大。特別是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中,全社會的信息、知識更新呈現指數型的上升,運行速度越來越快,新技術以及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傳統意義上的競爭者已經算不了什么,“顛覆式的創新”才是行業和企業最大的威脅。這樣的例子已經數不勝數:想想十幾年前的柯達,五年前的諾基亞和黑莓,曾經幾乎被人們認為是“大而不倒”的企業,都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崩塌;再看看三年前才上線的微信,一年前才上線的余額寶,已經讓通信運營商和銀行這些“恐龍”一般的企業頭疼不已。在這樣充滿變革的社會背景中,投資者對于不確定性,或者說潛在的可能性,應該懷有更多的敬畏之心,反映在股票市場上就是對這種不確定性給了更高的溢價。
要做到對市場的不確定性懷有更多的敬畏,就要對自身的知識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保持求知、吸納新事物的開放心態。越來越多的“顛覆性創新”開始打破我們對行業的傳統認知,互聯網的長尾效應讓那些不墨守成規,打破既定游戲規則的企業獲益。最典型是小米手機,在一個充分競爭、之前有無數“先烈”的行業,小米只用了3年的成長時間,就在2013年做到了1870萬臺銷量,和316億元的銷售額。如果退回到當初,恐怕沒有幾個投資者會看好這門競爭激烈、幾無優勢的生意。
當然,所謂灰度除了擁抱從白到黑的準則變化,更為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找到恰當的灰度,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跑越遠,這一點才是最難的。在投資的灰度中,要做到這一點意味著更客觀的回顧和自我審視。價值投資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受到主觀情緒的影響,當一個觀點傾注了自己很多的汗水時,再去否定它甚至比由此造成的虧損更讓人難以接受。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完全客觀地評判自己的觀點。只有更多的人生歷練和投資經驗,才能夠更好地把握這一尺度。
在一個充滿創新和變革的偉大時代,我們的投資需要更深的灰度。投資的灰度歸根結底,來自于自我的修煉和熱情持久的努力。希望每一位投資者都能夠找到自己的 “灰度”,取得更好的投資成績。
(王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