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3 00:44:3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瑞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瑞 發自北京
有人感概,2013年是基金行業真正的創新之年。到了2014年,證監會發布基金“創新11條”,為該行業的創新提供政策依據。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偽創新”也不斷出現。業內人士反思認為,僅從營銷的角度來制造噱頭不能算作創新產品,借通道做業務也不是創新,甚至一些專門為了監管套利的“創新”也不是創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此前市場上出現多種“創新”產品或舉措,但在一段時間的熱炒后歸于沉寂,有業內人士表示,以短時間的成敗來評定創新的好壞不可取,要多給點時間來觀察。
爭議“創新”/
在6月16日舉行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會上,“創新”被作為重中之重,在年會上被多次探討。
近日,證監會發布的“創新11條”中,有4條涉及創新,包括推進基金產品創新、鼓勵基金業務創新、加大基礎設施及平臺建設和優化客戶服務與投資回報機制,為基金行業的創新指明了方向。
2013年,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基金在貨幣基金領域成功融合,憑借投資回報和資金運用的便捷性優勢取得了對傳統貨幣基金的勝利,成為公募基金行業快速成長的新生力量,推動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IT系統建設、客戶服務、風險控制等領域的革新。
與此同時,基金產品還在向精細化發展,如股票型基金中出現主題基金、行業基金和風格基金,對沖基金、債券型ETF、黃金ETF、貨幣ETF和行業ETF等紛紛面市,公募基金還開始主動嘗試管理費率創新,股權激勵也在破冰。
匯添富總經理林利軍甚至感概,在基金行業做了11年,過去一年才是真正創新之年,大創新非常多。
不過,在承認去年基金行業在創新上有突破性的發展之余,業內人士認為有些創新也存在著問題。
林利軍在會上表示,“創新所有人都在講,但痛苦的是現在的創新有很多偽創新,特別是金融偽創新很多,而且我自己感受到,我們這個行業,打著創新的旗幟,實際上好像不是創新,甚至有時候是有的打著創新的旗幟,有的甚至是突破監管,有的損害投資者利益,有的是游離在欺詐邊緣。”
對于創新,業界的共識是,其本質是提供給客戶更多的選擇、收益和便利,更好地管理風險,終極目的是提供給投資者更多的好處,以及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對于“偽創新”,業內人士認為,無視投資者利益、無視風險是偽創新;對投資者、資產管理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的屬于偽創新;沒有改變金融業的本質,只是為了規避監管,做通道業務的“創新”也應該被限制。
“現在市場上有不少基金公司喜歡跟風,一旦一家基金公司推出某創新產品,不少公司立馬跟風申報。”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很多東西的出發點是好的,在一定的時間段滿足了特定的需求,但可能是曇花一現,最終發現它沒有可持續的生命力。現在是擔心大家缺乏創新力和獨立判斷,一窩蜂去做一樣東西。”
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稱,現在說到發展就會提到創新。創新固然重要,但公司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順勢而為,單純為創新而創新沒有太大意義。
不過,南方某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表示,以正常眼光看待,對營銷人士來說,好產品壞產品都得推,只要能盈利、不是詐騙,利用機會營銷很正常。
熱點變“冷”頻現/
盡管眾說紛紜,但一個新產品不能以短期的成敗來認定成功與否,例如在2012年異軍突起的短期理財基金。基金發行低迷時,單只短期理財基金可募集幾百億元,成為了各大基金公司規模比拼的利器,排隊等待審批的短期理財基金一度多達20多只。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短期理財基金開始備受冷落,年化收益率低于流動性更好的貨幣基金,不少短期理財基金一旦打開申贖,便被大規模贖回。因此,短期理財基金一度被認為是創新的失敗。
但近期,被冷落許久的短期理財基金發行又現轉暖跡象。證監會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共有7只短期理財產品處于排隊序列中。除發行量回升,短期理財基金的收益水平也開始上漲,進入第二季度之后,貨幣基金的平均7日年化回報降至4.28%,短期理財基金則達到4.46%,最高的超過6%,整體高于貨幣基金。
再如發起式基金,這類基金被市場認為是一種創新,實現投資者和管理人的利益共贏。對于一些剛成立的小型基金公司而言,發起式基金成立門檻低,更容易募集成功,而發起式也可以是比較好的營銷噱頭。
但是從業績來看,發起式基金和市場上的普通基金并無二致,目前市場上共有86只發起式基金(A/B/C未合并),其中7只封閉式基金、41只債券類基金、27只權益類基金、11只貨幣基金。在納入統計的25只權益類發起式基金中,有14只產品成立以來累計凈值出現虧損,僅11只獲得正收益,累計收益率均值為負。發起式基金實際上是實現了利益共綁,但未實現共贏。
竇玉明執掌中歐基金之后,推出事業部制,在事業部制下,基金經理的收入獎金已不單單與業績掛鉤,還與產品的規模成正比,甚至與團隊運作成本相關。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不少剛剛成立的新基金公司在推進事業部制上不遺余力,事業部制在基金行業迅速發酵。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業內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認為實行事業部制的一些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業績并未如預期那樣好起來,而是出現了分化,例如招商基金,該基金旗下產品在2013年一季度的業績表現大多位于同類產品的中游位置。而2014年一季度,招商基金表現最好的幾只基金如招商安泰股票、招商安泰平衡、招商核心價值、招商中小盤、招商優勢企業等,均排名位居同類產品的前20%。與之相對照的,則是招商優質成長、招商大盤藍籌、招商行業幾只基金排名遠遠落后同類產品中值。有人士認為,基金產品被基金經理“承包”后,公司內部協作氣氛較以往差了不少,大家做了一些重復的工作。
有業內人士表示,僅僅以一個季度左右的時間來評定基金事業部制的好壞不可取,事業部制與基金員工持股一樣,可能是中國基金業未來十年破局的重要嘗試,要多給點時間來觀察。
“應該允許基金公司試錯,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激勵,還有一個行業需要突破的地方是要學會如何關閉一個基金。這其實對創新是有正向激勵的。”上述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稱。
針對未來基金業的創新方向,林利軍表示,“基金行業未來具有很大的創新空間,集中在以下四個領域,分別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新、基于大數據的創新、產品和機制的創新以及跨境投資”。
天弘基金總經理郭樹強則認為,基金行業未來創新的重點是建設現代資產管理機構,在資產證券化、對沖、國際化中尋找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