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6-20 02:33:29
只有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把握關鍵性行業,才能在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具有競爭力。
每經編輯 管清友 張媛
產業結構調整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新常態”形成的重要根基。只有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把握關鍵性行業,形成產業優勢,力爭有所突破,才能在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具有競爭力。我們認為產業新常態最顯著的特點是從失衡走向優化,過剩產業在政策主導下加速出清,新興產業在市場機制下快速發展,裝備業自主創新國產化、服務業高附加值化將成為未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大方向。
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 我國產業困局亟待打破/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蔓延、惡化,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強烈意識到制造業對于改善經濟和就業的重要性,站在國家中長期發展的高度,陸續推出“再工業化”計劃,希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恢復經濟。這一輪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全產業鏈的重構,涉及上游材料、中游制造和下游應用。不是簡單的制造業回歸,且服務業與工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第二,主要領域包括先進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低碳環保和生物醫藥等,是改變未來人類社會生活的關鍵性技術,也是未來改變全球競爭格局,占據制高點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來看,各國備戰態勢愈演愈烈。
第三,采取措施包括加大政府投資、引入市場力量、增加科研投入、鼓勵研發創新、推動產融結合、實現量產應用等。教育培訓、技術研發、生產應用等全方位政策支持。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凸顯,轉型升級緊迫。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使得要在平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過程中,解決第二產業疲弱與第三產業乏力,化解過剩產能與防止經濟失速、資源在傳統行業與金融部門之間錯配以及研發實力難以支持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等結構性問題。
第一,外需轉向內需,但消費貢獻有限。金融危機、國外需求疲軟沖擊我國出口,國內粗放型投資引發社會和經濟問題,投資和出口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然不適應當前發展。擴大內需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但是,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2010年的56%下降至2013年的50%,投資貢獻率抬升至54%,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有限。
第二,環境污染倒逼加快產能化解,或引發經濟大幅下滑。鋼鐵、水泥、玻璃、船舶、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長期低于80%。然而,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直接危害生活質量,化解過剩產能迫在眉睫。
第三,金融企業利潤占全部上市公司一半以上,傳統行業年年虧損。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營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高達85%,但利潤占比卻不足45%,金融機構賺取了大多數利潤。從行業上看,傳統行業利潤同比連續下降,2012和2013年鋼鐵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25%和324%,煤炭下降10%和30%,機械行業下降34%和11%。
第四,科技型企業加快發展,但距科技強國仍有差距。與美國等科技強國相比,2011年中國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僅為1.87%,低于美國(2.77%),每年專利申請數接近日本的一半,美國的三分之一。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軌道同時推進。自上而下,產業政策將從大趨勢上區分重點發展、穩步推進以及加快退出的產業類型,輔以金融、財稅等配套政策支持,清晰產業定位;自下而上,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主導的共同作用,新技術和新模式不斷出現、應用,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變化,形成新的產業格局。
產業新常態:從失衡到優化出清與培育并重/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最重要的特征是從失衡走向優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一文中指出:“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是化解產能過剩,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只手要堅決遏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另一只手要推動和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進退并重實現產業結構轉型。
◎傳統行業:優化結構 出清過剩
供給絕對過剩的傳統行業加大淘汰力度。國務院出臺《化解過剩產能矛盾的指導意見》,重點治理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等傳統行業。面對環保壓力和企業效益長期虧損,對過剩產能淘汰力度必須加大。工信部上調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目標任務,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共計4770萬噸、水泥行業淘汰5050萬噸,遠高于去年。
結構性過剩行業將加快產業升級,挖掘有效需求。6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分別就石化、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專門召開會議部署工作。我國對于石油化工、煤炭等傳統能源的需求仍然大量存在,更多是因為技術水平造成環境污染帶來的結構性產能過剩,當前需要通過技術升級和產業調整發展綠色能源來滿足龐大的需求。
◎新興產業:七大方向 四大支柱
四大支柱產業是我國經濟轉型的主動力。我國確定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并指出了23個重點方向。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四個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為先導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我們按照2020年GDP翻倍估算,四大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或將超過30%,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重要力量。
除上述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外,海洋產業要與其他戰略產業深度結合,可能成為獨立新方向。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政治局會議著重要求通過技術創新加大海洋產業資源開發和利用,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服務業: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
我國服務業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都存在嚴重不足。我國服務業受制于資源有限,潛在需求一直未被有效釋放。未來,隨著3個一億人城鎮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快速推進,服務業升級是拉動內需和穩定經濟的著力點。
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方向。目前,我國商業服務、計算機與軟件、倉儲與運輸等服務業收入占總體比重高,金融服務與文化娛樂等收入占比相對較低。從政策方向來看,通過研發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等提高服務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服務業的附加值。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未來生活服務業從基本的吃穿住用行上升到飲食調理、身體保健、器械檢測、醫療醫藥、護理服務、娛樂健身、養老社區、健康保險等現代化服務。
◎制造業:裝備制造自主創新
發達國家相繼出臺政策重振制造業,凸顯制造業對于當前各國經濟的重要性。我國當前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制造業發展政策,但要向自主高端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已經顯現。
相比于視察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甘肅、新疆等西部企業,習近平在東北4天視察近10個企業,是近來深入調研企業最多的一次。他提出,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既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由于視察的企業多為國有性質,習近平非常強調加大科技創新自主研發,推動國有企業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在上海視察時,重點考察了中國商飛、上海汽車和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新常態下的產業投資機會/
◎結構優化
傳統行業在控制信貸投放、加大淘汰力度等政策推動下,將會逐步出現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去庫存、產能利用率提高、價格回升、PPI好轉等現象。從中期來看,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將會持續存在,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會減少未來產能,但短期內需求不足,無法做到市場出清。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處于下降通道,需求低迷導致價格下跌仍在繼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累計同比已經出現連續負增長,5月份下降12.8%,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累計同比增速放緩,分別為8.7%和13.6%。我們預計,在控制信貸投放、淘汰落后產能等政策推動下,五大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會繼續下降。
◎技術創新
美國布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已有萌芽之勢。金融危機后,奧巴馬政府提出“再工業化”來提振制造業、改善就業,尤其加大在高新技術密集型制造業領域的支持力度。2013年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表示,計劃建設一個包含15個制造創新中心的全國性網絡,政府出資10億美金啟動資金,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的研發能力和企業的技術生產。規劃2014年底要成立8個創新中心,目前已組建成立了5個,這五大創新中心主要涉及新材料、數字設計及新能源三個方向,通過改善材料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工業化成本、加大商業化應用等推動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快速發展。未來成立的創新中心會涉及生物基因、新能源等相關制造技術。
科技創新是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推動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關鍵。中國錯過了前幾次科技革命改變社會經濟的機會。每一輪技術革命都會引發產業變革,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國沒有參與到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幾次科技革命,錯過了機械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而只是抓住了1970年代開始的信息時代的尾巴。
當前,對比美國已建立的五大創新制造中心,我國十二五期間政策僅僅重點支持輕合金和碳纖維復合材料兩個方向。從政策上看,3D打印和數字化制造兩大領域還未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確定產業方向和重點技術,缺乏政策明確支持。從時點上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和新材料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將對新型輕合金和碳纖維復合材料重點支持,第三代半導體發展規劃重點或在十三五期間。從技術水平來看,數字化制造及設計與3D打印的核心技術仍未突破,輕合金技術相對較為成熟。從應用領域來看,新材料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和節能照明設備。美國剩下的十個創新制造中心將會陸續建立,仍會有一些共同重點發展的技術和應用。
未來我國新興產業分化,與美國十五大創新制造中心共同的技術與應用收益更為顯著。2013年發改委公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共涉及戰略新興產業7個行業、24個重點發展方向下的125個子方向,共3100余項細分的產品和服務。我們認為,由于我國科研技術整體水平較低,國家制定新興產業規劃覆蓋大多數產品和服務,注重全面發展提升。但是,技術基礎存在差異、研發和投入的進度不一、市場需求不同,未來我國新興產業將會出現顯著分化,某些關鍵性的技術和領域能夠實現快速產業化,最有可能率先產業化的是與美國十五大創新制造中心共同的技術與應用領域。
◎模式變革
資本對新業態、新技術和新產業具有發現、篩選、培育和推動的天性。尤其是天使、PE/VC等資本最能發揮其敏感的嗅覺,挖掘處于萌芽初期的企業,找到未來具有成長空間的產業方向。一旦資本形成趨同的投向或者共同的偏好,聚焦企業在資金支持下更容易快速發展,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完善資本市場有利于資金進出,產業投資將會更加活躍。過去兩年由于IPO暫停、新三板剛起步,直接影響產業資本的投資熱情,投資項目明顯減少。伴隨著新“國九條”的推出,IPO開閘臨近,并購重組等政策的出臺,以及新三板加快上市且未來可轉板,增加了產業資本的退出渠道,今年以來投資項目顯著上升。PE/VC的投資取向主要有以下特征:
產業結構有所調整,工業逐步淡出,服務業占據主角。互聯網軟件與服務業一直是近5年來資本最受追捧的行業。信息科技咨詢與其他服務、軟件應用、家庭娛樂與教育服務等行業明顯受到資金的青睞,投資項目明顯增多。
經營方式變化,由產品到服務,由實體轉虛擬,由線下到線上。今年以來互聯網軟件與服務業占投資項目一半,遠遠超過往年。“挖掘大數據信息,精準定位人群,注重用戶體驗,線上線下互動”是當前投資的普遍共同點。
(作者管清友為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 張媛為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