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 00:23:1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正當部委規劃宏觀層面的調控改革新政時,換個角度來探究問題,身為被改革的主體,包括部分公立醫院在內的大型綜合公立醫院負責人,又需要什么樣的醫院?
中國醫科院阜外心血管醫院院長、心血管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衛生計生委心血管疾病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胡盛壽在5月24日專門就大型綜合醫院改革問題,從實踐操作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言。
隨著國家醫保水平的提升,以及日益激增的病人頻頻涌入大醫院就醫的現象出現,胡盛壽認為,在這種情勢下,業內必須反思這部分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功能定位究竟是什么。
而且,進一步從臨床醫學的專業角度探究,未來有關部門大范圍的干預、預警預測以及制度的研究是未來中國臨床醫學研究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創新研究機制/
長久以來,醫療資源一直達不到有效下沉的愿景。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采訪的信息,即使推出多年的醫聯體,截至目前,亦在躑躅中前行,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分級診療體制。通俗地講,這一問題,直接導致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尷尬局面。
為求破解之道,首先應該回溯本源,追問大型公立醫院究竟應該如何發展。
事實上,公立醫院的天職,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目標就是確保基本醫療服務的供給,所以各級各類公立醫院最核心的目標是基本醫療服務,當然包括公共衛生。
在上述基礎上,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公立醫院,可能有其他的附加責任,比如一些大型公立醫院可能有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職責。
正如梁萬年日前所言,“如果公立醫院上下通吃、包打天下,從基本到特殊全部吞下去,那這樣定位肯定不明晰。定位不明晰,政府的職能很難說清楚。另外遇到社會資本辦醫,也很難有空間讓它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在明確大型綜合性醫院功能定位的基礎上,接下來就是深入構建大醫院本應有的科研領頭者功能。
胡盛壽從一名專業人士的角度建言,如果要想構建高水平的醫學研究,必須創新目前的機制。
一個主要的問題在于,目前大醫院科室過度的細化,導致了分散局面的產生,各自為政,缺乏交叉融合,針對這一點,胡盛壽從實踐層面作出了一個探索,也就是嘗試把小規模的科室進行整合,形成一些重點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進而形成了在科研和臨床相輔相成這樣一個基本的工作關系。
而且,關鍵還要保證這種中心能夠實施,進一步開始探索實行雙軌制,也就是病房和中心之間區分清楚,病房主任是醫療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而大醫院最重要的工作還在醫療上,中心主任是學科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分清其責任,將二者進行有效區分,在資源配置,準確預估將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比如不同科室對硬件設施以及醫學設備的投資要求等,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過來看,如果不探索上述雙軌制,每一個教授都去要設備要場地,身為最高管理層的院長就很難作出決策,所以須在這兩者之間展開有效的區分。
調整人才布局/
“簡單說中國的醫改對國家級、省級研究中心,定位和目標非常明確。我們這里的體會,科研文化兩棲人才建設是國家醫學研究中心的一個關鍵。就我們的目標而言,應該講任務蠻艱巨,但是任重而道不遠。”
進一步細化探究,在功能定位這一系列大方向明確的基礎上,持續的實踐探索還要深究至人才機制構建的層面上。
在實踐推進雙軌制和大醫院科室中心整合制的基礎上,接下來應該重點培養所謂的兩棲人才,也就是兩棲復合型人才。胡盛壽拆分闡釋道,從醫師類型來看,一個老大夫,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學科帶頭人,以后加大力度培養所謂復合型人才才是必須。
而在過去幾年當中,依舊以阜外的實踐探索為例,已經培養出了一批45歲以下的醫師隊伍。這部分醫師臨床性很強,學科研究又有一定功底,這些人來作為將來專業領域帶頭人較為合適。
根據學科的發展需要,大醫院需要制定出針對性的計劃。“比如說在阜外醫院,我缺的是心血管學者代謝異常,或者細胞代謝異常,就需要 (引進這方面的人才)。”胡盛壽認為,有針對性地引進一些人才,強化所謂的資源配置和激勵機制,以期夯實孵化器的作用。
從醫保基金的使用成效上來看,專業基金應該重點提供給相關領域內的學科帶頭人,并倡導所謂的自主研究和國家層面的一些基金去自主申請。“畢竟實施一項資源配置就要對應拿出一樣東西,否則這個資源就要浪費。”
以阜外的實踐考量為例,接下來,在調整布局和人才結構搭建方面,將實行重點轉移的路線。
“比如像內分泌科室,我們探索將心血管和糖尿病聯系在一起,專門搞了有針對性的團隊,去做對應的疾病前期干預,使得少得冠心病和不得病。”胡盛壽直言,目前在這種操作模式上,相對缺乏專業型的人才。
另外,在資源標準的建設上,考慮到現在疾病愈加朝著所謂的視頻化來發展,未來需要建高水平的分子診療中心。而分子診療醫學的發展,很多大的科學中心都已經建立起了所謂的高通基因檢測。
結合中國的實踐情況來看,阜外已經建立起了中國心血管的中心,接下來,就要繼續結合目標人群,針對性開展臨床研究,充分發揮所有資源的優勢,才能真正為大醫院未來準確的功能定位及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