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5-21 16:52:11
去年9月的一場大火,令知名半導體生產企業SK海力士無錫工廠損失慘重。由此所引發的賠案估損金額高達約9億美元,堪稱中國最大保險賠案。隨著近期賠付工作的步步深入,這一備受關注的“大案”細節終于浮出水面。綜合上證報記者掌握的數據及調查來看,此賠案折射出國內保險公司對大型商業風險項目定價偏低、風險認識不足之漏洞。中國最大保險賠案背后,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反思和警示。
錯綜復雜的保險安排
本以為是一次穩賺不賠的買賣,殊不知竟以巨額賠付收場。令當初介入海力士保險安排的諸多保險機構意想不到的是,總保費340萬美元的這張保單,最后賠出去的數額竟然高達9億美元,約占我國企業財產險2012年保費收入(約360億元人民幣的15%。
關于這樁“大案”背后的承保及理賠始末,一直未有官方數據對外公布。“由于牽涉到復雜的理賠流程,整個理賠周期相當漫長。”據知情人士透露,直到近期隨著賠付過程的步步深入,相關數據才得以浮出水面。
這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國內共有25家保險機構牽涉其中。其中,現代、人保、太保、大地和樂愛金等5家財險公司共同承保了該項目的物質損失一切險及營業中斷險,共保份額分別為50%、35%、5%、5%和5%,主承保人為現代財險,保險期限為2013年8月1日零時起至2014年7月31日24時止。
由于參與險企眾多,承保形式多樣,其波及范圍及復雜程度在國內保險市場堪稱罕見。知情人士透露稱,5家共保公司又分別通過合約分保、臨時分保等方式,進行了相應的再保險安排,再保險人涉及境內14家產險直保公司、6家再保險公司和多家境外再保險接受人。
更多的細節顯示,5家共保公司的毛損失金額為9億美元,向境內其他14家產險直保公司分出損失金額約3.68億美元,向境內再保險公司分出損失金額約1.74億美元,向境外再保險接受人分出損失金額約3.33億美元。這5家共保公司的最終凈自留損失金額約0.25億美元,占總估損金額的2.8%。
在錯綜復雜的共保及再保等一系列安排后,賠付的大頭最終由境外再保險接受人承擔,損失金額約為6.24億美元;參與再保險業務的境內14家產險直保公司,通過分入、轉分保、再保險合約或臨分安排分出等復雜的保險安排后,最終凈自留損失金額約為1.15億美元;6家境內再保險公司的凈自留損失金額約為1.36億美元。
也就是說,在9億美元的估損金額中,約2.76億美元的損失由境內保險公司承擔,占總估損金額的30.7%;約6.24億美元的損失由境外再保險接受人承擔,約占總估損金額的69.3%。
雙管齊下消弭價格戰
雖然境外再保險接受人承擔了賠付大頭,但此“大案”背后所揭露的再保市場亂象及風險,值得國內保險業集體反思。
從上文提及的數據中不難發現,海力士這張所謂的保險大單,最終的保險費率可謂遠低于國際同類保單的平均水平。保險公司低價拼搶業務,這在國內大型商業保險項目上已普遍存在。其風險在于,此類大型商業風險項目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一旦發生嚴重事故,可能會對涉案保險公司乃至整個財險市場帶來沖擊。
此賠案中值得注意的另一點是,很多直保公司在其中充當了再保人的角色。我國保險業尚處初級發展階段,多數直保公司尤其是小公司、新公司的風險識別和管控能力較弱,在盲目追求保費規模的利益驅動下,對直保業務的風險管理較為粗放,更談不上對再保分入風險有較強的識別和管理能力。直保公司過多參與再保分入業務,可能導致風險在直保公司層面滯留,加劇公司財務波動性,打亂正常分保鏈條。
此外,多數情況下,直保公司接受的分入業務還可以自動進入其再保險合約,加劇了再保險安排的復雜程度,也不利于再保對直保反向調節作用的發揮。以此賠案為例,有14家產險公司通過多種方式分入該項目,不僅自留了較大風險,而且導致風險在不同公司間反復轉移,導致整體再保險安排十分復雜。
除敲響保險公司風險警鐘外,此賠案也為保監部門加強對大型商業風險項目的監管提供了方向。業內人士建議,保監會應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加強市場行為監管,遏制保險公司通過壓低費率、隨意擴大保險責任等不正當手段搶奪業務,避免由于非理性競爭導致大型商業風險項目承保條件的持續惡化;另一方面,應盡快推進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建設,將項目風險與資本緊密掛鉤,通過資本成本對保險公司的承保決策進行有效“硬”約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