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1 00:44:5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中國種業正駛入市場化發展的快車道。
5月20日,在農業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指出,目前正在推進種業體制深化改革、增強種業發展活力的措施。種業改革要堅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扶持種子企業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技術創新主體、成果轉化主體和服務農民主體。
余欣榮在會上透露,為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農業部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辟了品種審定綠色通道,鼓勵企業整合并購轉企的科研機構及其資源,同時,中央和地方圍繞種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扶持政策。
5月18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要營造良好的種業市場發展環境,需要減少政府對種子生產經營等微觀領域的直接干預,積極推行“負面清單”等管理方式。
中國糧用中國種
余欣榮表示,我國每年推廣使用農作物主要品種約5000個,自育品種占主導地位,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其中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幾乎全部為我國自主選育品種,85%以上種植的玉米和蔬菜是我們自己的品種。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透露,“國內的品種選育步伐也加快了,比如番茄占60%,過去是100%國外公司的品種,這些年我們選育的品種的市場份額逐漸加大。”
據了解,目前種子企業總量已由3年前的8700多家減少到5200多家,減少了40%,而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106家,增幅近2倍;銷售額過億元企業119家,增幅30%;前50強種子企業銷售額已占全國30%以上。來自企業數量和市場的數據說明,這也意味著種子企業的兼并重組在不斷加快,而種子研發、生產的集中度得到了提升。
在提升種業技術水平的進程中,種子企業的投入也在加大。據了解,目前前10強種子企業年研發投入近6億元,占其銷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業自育品種已占到國審品種玉米、水稻品種的50%和47%,企業申請新品種權的數量已經超過科研教學單位。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種子行業的生產成本并不高,但要求研發投入較多,這就要求種子企業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才能夠形成一定規模的研發投入。
種子企業獲激勵
種業體制的深化改革推行半年多來,針對種子企業的激勵政策頻繁推出。
去年底下發的《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 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提出,要把商業化育種工作推向市場,交由企業來做,鼓勵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并購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
“將加大政策和項目扶持力度,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辟品種審定綠色通道”,余欣榮表示,要鼓勵企業整合并購轉企的科研機構及其資源,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引導骨干企業聯合或與科研單位合作,構建科研育種創新服務平臺,鼓勵優勢種子企業 “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同時,中央和地方圍繞種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扶持政策。
另外,農業部還將出臺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和保險政策,引導種子企業加快制種基地土地流轉或與制種大戶、合作社合作。
“過去育種的主要力量是獲得財政支持的科研單位,在其繁育出種子之后,再由國有的種子公司向農民推廣”,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是這種體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效率不高,科研單位可能通過研究論證,有大量的新品種,但是種子真正接觸到實際生產當中去并不受農民歡迎,而外國的種業則是以企業為主體,研發、繁育、推廣一體,直接面向農業生產,對接農民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