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1 00:44:2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自上海
高收益保險理財產品層出不窮——7%的萬能險熱賣之后,是7%的投連險接棒。
近期,正德人壽在其官網推出了一款網銷萬能型新產品,高達6.5%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惹人關注。珠江人壽在淘寶保險頻道上推出的一款萬能險產品,其預期年化收益率更高,為6.8%。《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日弘康人壽的一款投連險也加入到預期年化收益率7%行列。由于打出高收益的招牌,在限時限量發售的情況下,客戶累計認購超過2億元。這一數據是弘康人壽2013年全年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的近2倍,占同期的原保費數據逾兩成。
在不斷推高產品收益的同時,這些理財型保險產品的期限也在不斷縮短。記者注意到,如今市場上銷售的萬能險產品期限多為1年或2年,有的最低持有期限縮短至31天,還有的甚至短至15天。
保險負債業務呈現短期化和高收益傾向,將保險資金成本推高到遠超出投資能力和市場支撐的地步。以一般萬能險資金成本來看,結算利率達到5%甚至更高,手續費率3%左右,此類產品的預定利率加上銷售費用,資金成本在6%以上。
盡管聲稱互聯網渠道各種“零費用”,單單7%預定利率對保險機構負債端來說壓力不小,各種名目繁多的優惠活動也將進一步抬高資金成本,如送集分寶、返現金、贈購物卡等。
要匹配超過7%資金成本,這些保險機構唯有依靠投資高風險高收益項目。以弘康人壽的 “在線理財”產品為例,拉高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正是另類投資,包括信托計劃、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債券投資計劃和不動產投資計劃。
以預計收益率水平來看,信托計劃、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最高,在7.5%~8.5%水平;此外,債券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計劃預計收益率為5.5%~7.5%,在其賬戶資金配置中也應占有一定比例。
隨著理財型保險產品收益率越來越高,期限越來越短,帶來較大的資產錯配和流動性風險隱患也引起監管層的擔憂。5月14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上海證券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及在當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保險資金運用部分領域存在的7大風險問題。其中,當下“保險負債業務呈現短期化和高收益傾向,帶來較大的資產錯配和流動性風險隱患”成為關注風險之一。
陳文輝在文中提及,在投資渠道放開后,部分保險公司,尤其是一些壽險公司,對資金聚集的沖動很強,不管期限長短,不論成本高低,就是要把規模做大,把大量資金聚集起來,然后用于投資,主要依靠投資高風險高收益項目。這些業務將保險資金成本推高到遠超出投資能力和市場支撐的地步,潛在風險較大。這種產品,為追求高收益率,大多配向收益高、流動性低的另類資產,比如不動產、基礎設施、信托等,形成了“短錢長配”的新情況,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另外今明兩年還將是壽險滿期給付的高峰年,退保和滿期給付因素疊加,對投資資產的流動性要求較高。
事實上,近年來一些保險公司不斷加碼另類投資,也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以保監會最新公布的險資運用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末,以另類投資為代表的其他投資14317.51億元,占比17.41%,較年初增加1325.32億元,占比提升0.51個百分點。以房地產投資為例,險資進入總體規模雖然不大,但投資增速卻驚人。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末,保險機構投資性不動產規模754.87億元。這一規模較去年同期384.7億元,增幅達到96.2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