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5-06 00:13:47
新一輪改革大幕開啟,中國也在積極改革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為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減重松綁。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新一輪改革大幕開啟,中國也在積極改革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為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減重松綁。
5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即將正式施行。《辦法》明確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松綁,規定:境外投資項目不再區分資源類和非資源類,除涉及敏感國家或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外,將國家發改委核準權限統一提到中方投資10億美元及以上,中方投資10億美元以下項目一律實行備案。
為企業“走出去”松綁
NBD:此次,我國放寬對外投資主要體現在哪里?
和振偉:去年12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示,要改革對外投資管理的體制,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加快推進以核準制逐步向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轉變,規范審計方式,減少審計環節,縮短審計時間,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松綁。
此前,國家發改委境外投資項目審批權限主要包括資源開發類中方投資3億美元、非資源開發類中方投資3億美元及以上的項目。
目前的新辦法是境外投資項目不再區分資源類和非資源類,除涉及敏感國家或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外,將發改委核準權限由資源開發類中方投資3億美元、非資源開發類中方投資1億美元及以上統一提高到中方投資10億美元及以上,中方投資10億美元以下項目一律實行備案。
《辦法》還明確對于需要國家發改委核準或由國家發改委報國務院核準的項目,地方企業直接向所在地的省發改委提交項目申請報告,由省發改委提出審核意見后上報國家發改委核準,屬于國家發改委備案的項目也采取同樣程序,不再要求地方企業按照縣、市、省層層申報。
NBD: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和振偉:目的就是希望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時,不因為政府方面的原因,而導致期限被延長,這也是配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對外投資更多是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就不要多管,把權限進一步放寬。
近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以年均40%的速度高速增長,2012年達到87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對外投資的領域也逐步拓寬,從能源資源簡單加工封裝,向基礎設施、高端制造、農業開發、商貿物流、研發設計等領域擴展,投資主體更為多元,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成為對外投資的生力軍。
但長期以來,很多企業怨聲也比較大,紛紛表示對外投資時,錢都是自己的,還要左審右審,一般項目要1~3個月才能批下來,因此目前把核準的范圍壓縮,而備案的空間增大。
備案制仍有必要
NBD:核準和備案,這兩者對于企業對外投資來講具體區別在哪里?
和振偉:最大區別就是簡化程序,節省時間,之前如果是需要核準的對外投資,要報到國家發改委,由外資司進行受理,外資司再根據條例要求,進行會簽。有些項目不僅需要兩個司長會簽,還可能需要主管主任批準,更大一點的項目甚至還需要在主任辦公會上通過才可以。
備案制就大大簡化了,根據實際情況,由外資司司長簽字就可以了,原來比方說需要10個人簽字才可以辦的事情,現在需要一兩個人簽字就可以了,時間必然縮短,從企業端來看,核準時,企業需要準備的材料也遠遠超過備案制。
NBD:為什么不直接取消10億美元限制,全部改成備案制呢?
和振偉:備案最主要的目的是減少惡性競爭,比如一個并購項目,同時兩三家國有企業參與投標,因為都是國有資產,企業相互抬價肯定對國家利益不利,那么可能就按照原則,采取先入為主的辦法,或者發改委出面進行協調。
而且,其實一年又能有多少項目金額會超過10億美元呢?這類項目去年可能就只有20多個,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大項目多數都來自國有企業,政府需要把控一下風險。
另外,中國企業“走出去”起步晚,經驗也不足,國家進行核準也有必要。現在的政策已經是大幅跨越了。未來發展地快,可能不再設限。
我們還是應當看到從3億美元這條線一下躍升至10億美元背后國家的支持力度,目前“走出去”的企業有16000多家,涉及的項目數量更多,只有20多個項目需要核準,放開力度還是相當大,而且現在3億美元以下的由地方發改委去把握就可以了,都不需要經過國家發改委。
民企受益高于國企
NBD:在您看來,新辦法實施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誰受益更大一些?
和振偉:肯定對民營企業更加利好一點。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均衡發展,越來越多的非國有企業開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發展。
從走出去企業的數量來看,民營企業數量多,國有企業只是單個項目涉及的金額大一點,而且民營企業很少有項目會超過3億美元,未來這些項目都將由地方發改委進行核準,更會大大簡化政府上報流程,加快他們對外投資進程。
NBD:國家對企業對外投資不斷松綁,個中原因何在?
和振偉:推動企業對外投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進程,有利于中國企業成為大型跨國公司,增強企業實力的同時也就是增強國家實力。
從內部因素看,國內企業受原材料、勞動力價格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影響,國企利潤空間受擠壓,“走出去”內生動力逐步增強。
企業走出去能更好地獲得能源、資源和核心技術,吉利通過并購沃爾沃一夜之間令全世界都知道了這家中國企業,吉利還可以占有沃爾沃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另外,我們應該利用龐大的外匯儲備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使得外匯儲備真正地為我所用。我國政府從2000年提出“走出去”后就一直堅持這個方針,“十八大”確定的方向也是“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NBD:有人擔心放寬對外投資限制后,會引發資本外逃,您怎么看?
和振偉: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并沒有太大意義,也沒有必要。如果企業真的想資金外逃,你能限制住么?它會想各種辦法逃出去。
從國家來說,我們目前對資金監管力度還是非常大的,現在我們對外投資都是通過并購等方式,把錢投向實實在在的項目,投資在實業。我還沒有看到通過這種方式的資金外逃,代價未免也有些大。
NBD:您認為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選擇哪些領域比較好?
和振偉:簡單地講,以往我國企業走出去多數集中在能源和資源領域,現在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我國現在制造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走出去”可以加速升級過程。
另外就是基礎設施領域,很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都面臨基礎設施老化問題,新建需求很大,中國在這方面的人才、經驗等都是世界最優秀的。
最后就是過剩產能,目前走出去也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利用國際市場來化解我們過剩的產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