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5-05 00:26:12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的“結構再平衡”可能會對短期宏觀經濟增長產生緊縮效應。
每經編輯 張茉楠
◎張茉楠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的“結構再平衡”可能會對短期宏觀經濟增長產生緊縮效應。
從外部來看,過去五年,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已從200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峰值的10%降至2013年的2.1%,為9年來的最低水平。今年一季度,經常項目順差為7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552億美元大幅收窄,較去年四季度也大幅收窄,預計2014年整體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將繼續下降。
國際收支再平衡既有主動調控的原因,更有被動調整的原因。近兩年,發達國家欲借“再工業化”重奪國際貿易競爭主導權,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新陣地,對中國出口形成 “前堵后追”之勢,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首先,美日歐經濟復蘇與中國出口出現“脫鉤”跡象。2013年以來,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動能普遍增強,各國經濟相較于原有增長格局出現程度不同調整,美國制造業復蘇帶動實體經濟復蘇明顯。隨著中國國內要素成本上漲,及人民幣持續大幅升值,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2011年至2013年,我國商品在美國進口中占比累計下降2個百分點,出現“脫鉤”跡象。2013年,我國產品出口到傳統發達市場占比從去年的40%左右下降至37.6%,并且這一趨勢也在今年一季度有所延續。
其次,新興經濟體貿易競爭追趕態勢進一步增強。目前,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也開始放緩,越南、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工業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新陣地。
第三,TPP+TTIP+PSA正在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和秩序。當前,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的態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美歐主導的TPP、TTIP和PSA重構全球貿易規則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零關稅;二是就業和綠色環保的談判準入條件;三是區域自貿加強。新型貿易壁壘對中國造成嚴重挑戰。除了傳統貿易救濟之外,貿易保護主義以國家援助、政府采購等形式隱蔽出現,對中國出口形成新挑戰。
國內投資消費結構也正經歷“再平衡”。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小幅下滑,同比名義增長17.6%,比上月降0.3個百分點,比去年底下降2個百分點。代表融資需求的3月份社會融資總量同比下降18.82%,以及4月匯豐PMI初值升幅較低、仍處于收縮狀態且處于歷史同期低位,都顯示投資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表面上看,投資率下滑與產能周期和杠桿周期相關。從產能周期角度來看,目前中國正在消化2010~2011年大規模投資釋放的產能,且房地產、地方投融資平臺對實體經濟的擠壓持續存在,產能過剩行業已從鋼鐵、建材、造船等傳統行業擴展到風電、光伏、碳纖維等新興產業,許多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5%,負產出缺口顯示去產能化比較緩慢,制約了新增投資的增長。
當前,越是產能過剩的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其資產負債率越高,尤其是在機械、造船、地產、建材等行業,并且這些強周期行業對資金成本上升的敏感性較大,利息支出負擔最為顯著。如果考慮到我國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盈利能力較低這一因素,我國企業的債務負擔可能已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也對投資形成拖累。
反觀消費需求,2013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2013年中國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基本上屬于中等收入國家的中下水平,這意味著不可避免地進入投資-消費再平衡的發展階段。在發達國家,中等收入人群是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市場消費的主體,具有強勁的購買力,是消費需求持續擴大的主要來源。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無論是結構性還是周期性都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短期內,由于依靠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無法帶來長期可持續發展,而經濟結構調整不可避免抑制總需求。如何在“短期經濟增長與長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與保持合理增長速度”間找到 “黃金平衡點”依舊是一個重大挑戰。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