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基金

          每經網首頁 > 基金 > 正文

          新股完善措施引熱議 基金經理直言“重回散戶時代”

          2014-03-24 01:13:2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記者 李娜

          在繼去年11月新股發行第四次調整后,首批48家新股在市場強烈的期待下于今年1月陸續露面,并引來散戶和機構資金的狂熱追逐。

          新股重啟后,市場對老股二級市場減持通道開啟等問題的質疑聲不斷。上周五,證監會頒布IPO的完善措施,更是在公募基金等機構中掀起波瀾。不少基金打新專業人士在感嘆“預料之中,預期之外”的同時,直指IPO政策存在爭議。

          爭議一:回撥比例過大/

          在最新的補充政策中,證監會表示,為進一步滿足中小投資者的需求,增加網下向網上回撥的檔次,對網上有效認購倍數超過150倍的,要求網下保留的數量不超過本次公開發行量的10%,其余全部回撥到網上。

          然而,就是這條新政策在公募基金等機構群體內引起強烈的反應。

          “真是出乎意料,沒有想到這個回撥比例這么大,這樣機構都不用玩了!”看到新政后,一位打理社保資金的投資經理直呼。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打新業務負責人則告訴記者:“IPO又重回散戶時代,我們(機構)就是打打工、報報價而已。這個回撥比例會導致機構中簽率降低,打新熱情大幅降溫。”

          “盡管是個極端情況,這個劃撥比例也太大了!”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員表示。此前,晨星研究的統計顯示,2006年至2012年間,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上打新平均中簽率為1.19%,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新股申購平均中簽率為6.21%,比網上申購中簽率高出4倍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在今年首批上市的48只新股中,登運股份、我武生物、嶺南園林、東易日盛和晶方科技五只新股的網上有效認購倍數分別為219倍、176倍、173倍、154倍和151.7倍。此外,認購倍數在50至100倍的共有26只,低于50倍共有17只。

          “現在打新基本上是穩賺不賠,鑒于打新的賺錢效應,可以想象未來散戶打新的熱情會大幅提升。還有那些質地好的新股本身也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機構到手的籌碼會大幅減少,淘新的盤算基本落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研究總監如此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則認為,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回撥到網上,這當中會出現一個問題,那些資金雄厚的散戶,或利用拖拉機賬戶,能打中很多新股,可能會出現操縱股價的狀況。

          爭議二:企業年金詢價資格時有時無/

          此外,新政規定還要求在向公募和社保基金優先配售40%股票的基礎上,發行人和承銷商再安排一定比例的股票優先配售給保險資金和企業年金。

          “現在有些券商根本就不給企業年金產品參與新股詢價的資格。我們現在都沒有做打新的產品。”一家基金公司的企業年金相關業務負責人感嘆道。

          該負責人進一步分析稱,“現在券商在公布詢價資格時,有的采取單列的模式,有的采取排除的方式,而單列這種模式是不接受企業年金產品報價的。”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可,在證監會規定的大范圍內,券商在詢價資格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機構在報價時,券商會要求提供相應的產品進行檢查。如果不符合,即使強行報價也被視為無效。

          “至于這個比例是多少,現在還不清楚,估計肯定比公募和社保的比例要低點。”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從事企業年金的有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對此坦言道,“這個比例還不好說,得有個先例出來,管理層認可,大家照著執行就行了。”

          爭議三:千萬元市值限制意義不大/

          IPO完善政策規定,為提升網下投資者的定價能力,要求其必須持有不少于1000萬元市值的非限售股份。

          “這個是新要求,以前只對網上投資者的打新有資金要求。這個可能是要求混合型基金不能將全部資產用來打新,必須要有一定底倉。也可以理解為對近期打新基金火熱勢頭的一種限制。”前述華南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

          前述上海基金公司的打新業務負責人則是直言不理解,“對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而言,1000萬元流通股市值并不算什么。我覺得關鍵還不是數量問題,這個規定違背了競價公平的原則。”

          “特別是債券基金,打新以前是被寫進了基金的招募說明書,也是經過證監會批準的。”該打新業務的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早在2010年一級債基暫停打新后,去年證監會更是明確規定債券基金不能打新,意味著二級債基打新的功能隨即消失,這讓以前以打新為宣傳口號的債基不得不緊急剎車。

          至于債券型基金不能打新,有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人士認為,可能在證監會看來,債券型基金就應該專注地投資債券標的,不能跑到股票市場去套利。

          上海一家債券型基金的經理指出,弱化打新高收益是監管部門的初衷,也是監管層不斷對基金打新進行指導的根本原因。

          爭議四:大小非仍無有效約束/

          在去年推出的新股發行政策中,允許老股轉新股,間接成為老股東打通減持與二級市場之間的通道。

          “奧賽康事件就是一個警醒,控股股東特別是大非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提前減持,那些半年內跌破發行價進而延長鎖定期的條款變得沒有意義。”前述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業務負責人表示。

          在上周五發布的完善措施中,證監會規定老股轉讓數量不得超過自愿設定12個月及以上限售期的投資者獲得配售股份的數量。同時,適當放寬募集資金使用限制,允許首發募集資金用于公司的一般用途,如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等,但應當說明合理性,并詳盡披露。此前針對老股轉讓過多,證監會進行窗口指導,投行紛紛采用新老股轉讓1∶1紅線的標準。

          “本來以為證監會進一步出臺相應的較強約束措施,現在還沒有看到。”上述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業務負責人表示。

          前述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研究總監則認為,“這個規定基本上仍然默認了大小非提前減持的合法性,只是對減持的數量進一步約束,不能像以前那樣高價套現。”

          記者了解到,公募基金對于本次打新新政的評價并不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李娜 在繼去年11月新股發行第四次調整后,首批48家新股在市場強烈的期待下于今年1月陸續露面,并引來散戶和機構資金的狂熱追逐。 新股重啟后,市場對老股二級市場減持通道開啟等問題的質疑聲不斷。上周五,證監會頒布IPO的完善措施,更是在公募基金等機構中掀起波瀾。不少基金打新專業人士在感嘆“預料之中,預期之外”的同時,直指IPO政策存在爭議。 爭議一:回撥比例過大/ 在最新的補充政策中,證監會表示,為進一步滿足中小投資者的需求,增加網下向網上回撥的檔次,對網上有效認購倍數超過150倍的,要求網下保留的數量不超過本次公開發行量的10%,其余全部回撥到網上。 然而,就是這條新政策在公募基金等機構群體內引起強烈的反應。 “真是出乎意料,沒有想到這個回撥比例這么大,這樣機構都不用玩了!”看到新政后,一位打理社保資金的投資經理直呼。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打新業務負責人則告訴記者:“IPO又重回散戶時代,我們(機構)就是打打工、報報價而已。這個回撥比例會導致機構中簽率降低,打新熱情大幅降溫。” “盡管是個極端情況,這個劃撥比例也太大了!”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員表示。此前,晨星研究的統計顯示,2006年至2012年間,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上打新平均中簽率為1.19%,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新股申購平均中簽率為6.21%,比網上申購中簽率高出4倍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在今年首批上市的48只新股中,登運股份、我武生物、嶺南園林、東易日盛和晶方科技五只新股的網上有效認購倍數分別為219倍、176倍、173倍、154倍和151.7倍。此外,認購倍數在50至100倍的共有26只,低于50倍共有17只。 “現在打新基本上是穩賺不賠,鑒于打新的賺錢效應,可以想象未來散戶打新的熱情會大幅提升。還有那些質地好的新股本身也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機構到手的籌碼會大幅減少,淘新的盤算基本落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研究總監如此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則認為,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回撥到網上,這當中會出現一個問題,那些資金雄厚的散戶,或利用拖拉機賬戶,能打中很多新股,可能會出現操縱股價的狀況。 爭議二:企業年金詢價資格時有時無/ 此外,新政規定還要求在向公募和社保基金優先配售40%股票的基礎上,發行人和承銷商再安排一定比例的股票優先配售給保險資金和企業年金。 “現在有些券商根本就不給企業年金產品參與新股詢價的資格。我們現在都沒有做打新的產品。”一家基金公司的企業年金相關業務負責人感嘆道。 該負責人進一步分析稱,“現在券商在公布詢價資格時,有的采取單列的模式,有的采取排除的方式,而單列這種模式是不接受企業年金產品報價的。”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可,在證監會規定的大范圍內,券商在詢價資格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機構在報價時,券商會要求提供相應的產品進行檢查。如果不符合,即使強行報價也被視為無效。 “至于這個比例是多少,現在還不清楚,估計肯定比公募和社保的比例要低點。”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從事企業年金的有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對此坦言道,“這個比例還不好說,得有個先例出來,管理層認可,大家照著執行就行了。” 爭議三:千萬元市值限制意義不大/ IPO完善政策規定,為提升網下投資者的定價能力,要求其必須持有不少于1000萬元市值的非限售股份。 “這個是新要求,以前只對網上投資者的打新有資金要求。這個可能是要求混合型基金不能將全部資產用來打新,必須要有一定底倉。也可以理解為對近期打新基金火熱勢頭的一種限制。”前述華南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 前述上海基金公司的打新業務負責人則是直言不理解,“對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而言,1000萬元流通股市值并不算什么。我覺得關鍵還不是數量問題,這個規定違背了競價公平的原則。” “特別是債券基金,打新以前是被寫進了基金的招募說明書,也是經過證監會批準的。”該打新業務的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早在2010年一級債基暫停打新后,去年證監會更是明確規定債券基金不能打新,意味著二級債基打新的功能隨即消失,這讓以前以打新為宣傳口號的債基不得不緊急剎車。 至于債券型基金不能打新,有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人士認為,可能在證監會看來,債券型基金就應該專注地投資債券標的,不能跑到股票市場去套利。 上海一家債券型基金的經理指出,弱化打新高收益是監管部門的初衷,也是監管層不斷對基金打新進行指導的根本原因。 爭議四:大小非仍無有效約束/ 在去年推出的新股發行政策中,允許老股轉新股,間接成為老股東打通減持與二級市場之間的通道。 “奧賽康事件就是一個警醒,控股股東特別是大非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提前減持,那些半年內跌破發行價進而延長鎖定期的條款變得沒有意義。”前述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業務負責人表示。 在上周五發布的完善措施中,證監會規定老股轉讓數量不得超過自愿設定12個月及以上限售期的投資者獲得配售股份的數量。同時,適當放寬募集資金使用限制,允許首發募集資金用于公司的一般用途,如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等,但應當說明合理性,并詳盡披露。此前針對老股轉讓過多,證監會進行窗口指導,投行紛紛采用新老股轉讓1∶1紅線的標準。 “本來以為證監會進一步出臺相應的較強約束措施,現在還沒有看到。”上述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業務負責人表示。 前述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研究總監則認為,“這個規定基本上仍然默認了大小非提前減持的合法性,只是對減持的數量進一步約束,不能像以前那樣高價套現。” 記者了解到,公募基金對于本次打新新政的評價并不高。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 日韩午夜福利视频欧美 | 亚州另类欧美综合一区 | 久热re6在线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无线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