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4 00:50:29
◎周子勛(資深財經評論員)
2月22日至23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簡要介紹當前中國經濟金融形勢時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風險,參照和學習國際經驗教訓,對“影子銀行”實行有效監管。中國“影子銀行”總體規模不大,但近期增長較快,我們正謹慎應對。
應當承認,中國的確面臨著影子銀行體系帶來的風險,因此監管層才會嚴加治理與整肅。目前,M2/GDP超過了180%,這意味著中國大量的貨幣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考慮到金融市場的特殊性,金融改革沒有頂層設計是不可想象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市場體系建設都需要整體破局。可以看到,在金融脫媒加速的當前,央行已經將社會融資規模作為一項比新增貸款更為全面的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將在構建更加現代化的貨幣政策調控體系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央行2月20日公布了地區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這是央行自2011年公布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后,在相關工作上作出的進一步創新。
實際上,社會融資規模統計還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間。2013年7月,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也坦言,目前社會融資規模低估了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融資的總量。金融市場交易模式的改變,金融交易鏈條的拉長,對社會融資規模的數字產生很大影響;而新金融的發展,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監測性,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都產生較大影響。目前來看,這樣的問題仍未解決。
之所以稱問題沒有解決,主要因為社會融資規模沒有將“影子銀行”納入到統計之中。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指出,2014年中國在復雜宏觀經濟形勢之下,政府在金融政策的選擇上面臨諸多兩難。“兩難”之一,體現在影子銀行體系擠泡沫、去杠桿與防范金融危機爆發三者之間的取舍;之二,中國央行維持較高利率水平,而更高的國際國內利率差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短期資本流入;之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與國內影子銀行體系去杠桿之間,可能存在聯系與效應疊加。在眾多的“兩難”選擇之間,中國政府無論實施哪一項政策,都會面臨較大的風險與阻力。
因此,下一階段監管層的重點應該是加快消除價格扭曲與加快應對金融脆弱性。在這一過程完成之前,維持資本賬戶的適當管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據國務院“107號文”,央行負責各類社會融資活動的統計匯總,建立“影子銀行”專項統計,這意味著摸底“影子銀行”的重任落在了央行肩上。從各方面看,進一步充實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是厘清“影子銀行”規模的最好辦法,這項工作看起來依然任重道遠。加強透明度,應當成為治理相關風險的重要一環。因為減少不確定性可以更好地引導市場預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