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1-20 08:43:09
到2014年1月16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全國股轉系統”)已走過一年的歷程。全國股轉系統董事長楊曉嘉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加快市場創新發展,培育中國經濟未來。展望2014年,全國股轉系統將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規模和質量兩個維度上推進各項工作,具體包括:實現對各類企業全覆蓋,推出債券、優先股等新融資工具,推出市場指數,加快交易系統建設、實現多樣化的交易方式,大力發展多樣化的機構投資者群體,深化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推動綜合融資平臺服務的形成。
培育中國經濟未來
中國證券報:總結一年歷程,全國股轉系統是否充分發揮了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功能,未來將成為一個怎樣的市場?
楊曉嘉: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全國股轉系統的歷史使命。中小微企業有兩個重要的特性:一是數量眾多,占企業總量的90%以上;二是具有創新型特征。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目前市場前沿的創新技術由于過于領先,往往沒有穩定的商業模式,但它們是靈活的中小微企業擅長的領域。依靠對新技術、新概念的研發和投入,中小微企業獲得成長的機會,變身為領軍企業。從美國經濟發展歷程看,中小微企業的創新精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中小微企業貢獻了50%的稅收、60%的GDP、80%的就業、66%的專利發明、74%的技術創新和82%的新產品開發,但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都很薄弱。
某掛牌企業高管談及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的目的時表示,第一,對外能提升企業的形象,擴大企業的知名度;第二,對內通過市場機制充分反映企業價值,實現股權激勵,匯聚優秀人才;第三,為了獲得更好的創業環境,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和政府部門的重視,贏得相關資助和幫扶政策。我聽了之后很受啟發。
中國經濟的未來體現在創新型中小微企業上。如何借力資本市場、創新金融工具與制度安排,激發、激活中小微企業的創新能力,是全國股轉系統面臨的重要課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國務院批準全國股轉系統試點進一步擴大到全國確實具有戰略意義。我們的愿景是把這個市場真正建設成為服務中國經濟細胞、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培育中國經濟未來的重要平臺。
把市場的屬性還給市場
中國證券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全國股轉系統制度設計如何體現市場化?
楊曉嘉:全國股轉系統的發展理念是堅持市場化取向,堅持改革創新,把市場的屬性還給市場。全國股轉系統服務的對象多數是處于成長前期的企業,這類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了一定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但普遍規模較小。我們通過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核流程、公開交易轉讓,讓企業的價值能被市場有效發現和挖掘;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等工具,掛牌企業可以獲得資金支持;通過信息披露,不斷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強化規范意識。在這一基礎上,由投資者自主進行投資決策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市場運管機構不對企業做實質判斷,將選擇、評判企業的權利交給市場。資本市場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股份轉讓系統試點擴大到全國,不僅是新一輪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應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
作為一個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和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個人投資者的市場,全國股轉系統要沖破各種觀念的束縛,大膽開拓、勇于創新,真正為實體經濟提供高效的金融工具和資本舞臺。我覺得主要有這么幾點:
一是準入、退出的市場化。改變重業績增長、輕規范經營的狀況,將主辦券商的推薦和持續督導與企業持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市場化的培育、遴選和服務機制。對于不符合繼續掛牌條件的,我們將在制度層面做出多樣化安排,遵循公司自治原則,逐漸形成能進能退的市場機制。
二是自律監管市場化。堅持開門辦市場,陽光辦市場,使服務市場的各項流程盡可能公開透明,從而保障各類主體平等進入市場,引導各類主體歸位盡責。
三是制度建設市場化。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氣”,實踐先行,“謀定而后動”。我們的隊伍很多都來自市場機構,在規則制定過程中廣泛聽取、吸收市場各方意見建議。
四大創新構建市場平臺
中國證券報:圍繞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推進資本市場創新,全國股轉系統一年來推出了哪些創新舉措?
楊曉嘉:作為一個全新的市場,我們沒有歷史負擔,創新是全國股轉系統發展的主旋律。如何建設一個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是一個新的嘗試,已經初步構建符合中小微企業特點和需求的制度體系和服務體系,目前正在實施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創新準入制度。堅持制度公平和理念包容的原則,針對創新創業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特點和風險特征,科學合理地設置準入條件。準入條件不設財務指標,也不受地域、規模、業態的限制,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實現資本市場對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的覆蓋。截至2013年末,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司總數達356家、總股本97.17億股、總市值553.06億元,分別比2012年末增長78%、78.28%和64.55%。掛牌公司覆蓋12個行業,絕大部分為高新技術企業。
二是創新融資方式。特點是小額、快速、按需,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掛牌公司可以通過發行股票直接融資,也可以通過與全國股轉系統開展戰略合作的商業銀行間接融資。在發行融資方面,企業可自主選擇發行時點,沒有時間間隔要求,新增股份不強制限售;定價方式多元化,可以通過路演等方式推介、通過詢價等方式確定發行對象和發行價格,也可與特定發行對象協商談判確定發行價格;認購形式多樣化,除可以用現金認購外,還可以用其他非現金資產認購。掛牌公司2013年完成60次發行融資,募集資金10.02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50%和16.65%。其中,掛牌同時發行10次,募集資金2.11億元。
三是創新交易方式。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司在企業規模、發展階段、股權集中度等方面不盡相同,為此,我們提供協議、做市商、競價三種交易方式供企業自主選擇。做市商制度的推出是證券市場的一次創新嘗試,將有效提升市場定價功能,提高市場的活躍度與流動性。
四是創新監管方式。確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方式,以市場自律監管為主,強化過程控制和事后監管。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建立企業掛牌、融資、日常監管等各個環節有機銜接的信息披露規則體系及日常監管機制。
維護自律監管公信力
中國證券報:全國股轉系統服務范圍已覆蓋全國,下一步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應如何應對?
楊曉嘉: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盡快形成并維護市場自律監管的公信力,并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實現與其他市場板塊的差異化發展。建設全國股轉系統并非簡單地降低上市掛牌標準,關鍵在于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和功能定位,形成差異化的制度安排,而不是同質化競爭。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正確處理和把握規模與質量、創新與風控、服務與監管的關系。
首先,規模與質量歷來相輔相成。全國股轉系統還處在初創階段,有擴大規模的剛性需求;但這種對規模的追求絕不能變成飲鴆止渴式的盲目冒進。在自律監管為核心的市場,這一點尤為重要。我們的準入審查和公司監管必須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受得住公眾的監督。我們提出“開門辦市場”,就是要把市場的自律監管置于“陽光”之下,保持市場的公信力。
其次,創新與風險歷來如影隨形。創新是全國股轉系統的魅力所在,但有創新就必然有產生風險的可能。例如,我們在做市商制度上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實施后會產生怎樣的效果、會不會遇到始料不及的問題都是未知數。我們并不是孤立地推出做市商,而是輔以券商內部業務隔離等一系列舉措,就是為了在創新的同時防控風險。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加大創新力度,但也一定會牢牢守住風險的底線。
再次,服務與監管實際上是促進市場發展的兩種不同手段和方式,不能人為割裂。全國股轉系統一直主張寓監管于服務,最終的目的是讓市場規范發展。
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中國證券報:2014年全國股轉系統的發展設想是什么?
楊曉嘉:如果說2013年是全國股轉系統起航的一年,那么2014年就是發展之年,全國股轉系統將進入全面發展、創新發展、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著力構建充滿活力、高效多元、富有特色的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不斷夯實市場基礎,完善市場功能,提升服務市場的能力與水平。
就具體部署而言,全國股轉系統將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規模和質量兩個維度上推進各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拓展市場的廣度,實現對各類企業的全覆蓋;二是不斷豐富市場產品,推出債券、優先股等新融資工具,推出市場指數,研究開發信息服務和互聯網金融產品;三是進一步完善市場功能,加快交易系統建設、實現多樣化的交易方式,完善發行融資、落實并購重組、推動投融資有效對接;四是進一步優化市場服務,大力發展多樣化的機構投資者群體,深化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推動綜合融資平臺服務的形成;五是進一步完善市場制度建設,探索市場分層、市場評價、信息披露彈性安排等制度安排,建立全國股轉系統與交易所市場、區域市場的有機聯系;六是進一步加大市場法制法規的宣傳與培訓,開展掛牌公司的常態化培訓服務,實現電子化報送、網絡化溝通;七是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市場的規范化水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