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12-09 08:59:31
本周,受新股發行(IPO)重啟以及借殼重組標準提高等消息影響,小盤股和殼資源股票出現連續調整,創業板指數從高位迅速回落。不過,藍籌指標股整體表現穩定,上證指數反而創出階段新高。總體來看,滬深兩市個股活躍度較前期回落,短期投機性氛圍有所降溫,顯示IPO重啟對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那么,普通投資者又如何看待IPO重啟之后的打新機會呢?
本期聯合調查,分別從“您認為IPO重啟對A股市場的中期走勢有何影響?”、“您是否贊成將持有一定數量非限售股份作為申購新股的前提條件?”、“您認為在新的發行體制下,打新收益率會有怎樣的變化?”、“實施注冊制能否有效遏制新股的三高發行?”和“您會拿多少比例的資金參與新股申購?”5個方面展開,調查合計收到1245張有效投票。
IPO重啟引發擔憂
上周末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取向,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明確發行人和證券服務機構及人員在發行過程中的獨立主體責任,推動注冊制和存量發行,相比以往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有較大的變化。由于市場預期,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將有50家企業上市,而一年左右的時間,將有700多家企業完成審核,這無疑也加大了市場對于擴容的擔憂。
關于“您認為IPO重啟對A股市場的中期走勢有何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有較大負面影響”、“有一定負面影響”、“影響中性”和“有一定正面影響”的投票數分別為374票、450票、214票和207票,所占投票比例分別為30.04%、36.14%、17.19%和16.63%。從調查結果上看,選擇“有較大負面影響”和“有一定負面影響”的合計比例接近三分之二,顯然多數投資者擔心IPO恢復之后股市的融資壓力,進而認為IPO重啟對A股市場中期走勢有負面影響。相比之下認為有正面影響的比例不足兩成。投資者普遍對IPO重啟不看好,這或許是近階段小盤股和殼資源概念股走弱的主要原因。
市值配售存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保留每位投資者網上申購數量的上限不得超過網上初始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但同時引入持有一定數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資者才能參與網上申購,網上配售應綜合考慮投資者持有非限售股份的市值及申購資金量,進行配號、抽簽。那么,這一規定是否能獲得投資者認同呢?
關于“您是否贊成將持有一定數量非限售股份作為申購新股的前提條件?”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贊同”、“不贊同”和“說不清”的投票分別為545票、443票和257票,所占投票比例分別為43.78%、35.58%和20.64%。從調查結果上看,贊同的投資者略占多數,但相較不贊同的投資者比例僅高出8個百分點,顯然投資者對于該項規定存在分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其改革力度低于部分投資者預期。雖然新規一定程度上能鼓勵投資者長期持股,減少對二級市場沖擊,但是相比市值配售而言,投資者需要有相應的申購資金,而且千分之一的上限限制了申購量,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甚至于部分投資者由于股票倉位重且處于套牢狀態導致滿足持股市值條件但無資金申購的窘境。
打新熱情有所降溫
通過對2010年至2012年這三年新股首日開盤價與發行價、網上中簽率計算的打新收益簡單統計發現,2010年至2012年每只個股的平均打新收益率分別為0.24%、0.10%和0.176%。而這三年中發行的公司家數分別為348家、280家和154家。不難看出,打新族理論上能獲得較為可觀的收益。那么,新規對打新族的收益率有何影響呢?
關于“您認為在新的發行體制下,打新收益率會有怎樣的變化?”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上升”、“下降”、“維持不變”和“說不清”的投票票數分別為341票、410票、192票和302票,所占投票比例分別為27.39%、32.93%、15.42%和24.26%。從調查結果上看,投資者對于打新收益在判斷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認為打新收益上升和下降的比例都在三成左右。
筆者認為,新股IPO重啟以及創業板不能借殼使得小盤股的估值重心下移。新規中關于發行人控股股東、持有發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股票在鎖定期滿后兩年內減持的,其減持價格不低于發行價等條款,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發行定價。在利多、利空對沖,并考慮到A股市場炒新很難杜絕,今后打新收益率水平預計不會有實質性的降低,打新仍將是一個較為穩定的收益渠道。
不過,關于“您會拿多少比例的資金參與新股申購?”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50%以上”、“30%至50%”、“30%以下”和“不參與”的投票數分別為121票、226票、313票和585票,所占投票比例分別為9.72%、18.15%、25.14%和46.99%。投資者似乎并不“稀罕”打新的收益,接近半數的投資者表示不會參與打新,準備五成以上資金量打新的投資者比例只有不到一成,從側面反映出不少投資者對于2014年二級市場收益率的期望值較高。
“三高”發行難避免
此前的新股改革均未改變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的新股“三高”現象。而本次改革中,老股東轉讓股票增加單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供應量、減持行為與發行價掛鉤,以及約束網下配售的機構投資者報高價等措施,能否抑制新股發行的“三高”現象呢?
關于“實施注冊制能否有效遏制新股的三高發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能”、“不能”和“說不清”的投票數分別為362票、606票和277票,所占投票比例分別為29.08%、48.67%和22.25%。從調查結果上看,雖然接近三成的投資者認為能夠抑制新股“三高”發行,但接近五成的投資者認為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誠然,通過增加股票供應、打擊人情報價等措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股的發行價,引入存量發行會減少超募資金。但是,A股市場熱衷于小盤股、題材股炒作的積重難返,炒新、炒小盤以及炒題材的慣性很難在短期內出現轉變,要引導市場向理性的價值投資轉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關注績優藍籌股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者認為IPO重啟對于A股市場中期走勢有負面影響,難以有效遏制新股發行“三高”現象,且申購新股的意愿不高。不過,對于打新收益率以及持有一定市值股票才能申購新股方面則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筆者認為,雖然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在注冊制和存量發行等方面邁出重大步伐,但是改革力度依然低于市場預期,能否抑制新股“三高”以及炒新存較大不確定性。而且,在上市公司監管以及退市機制等方面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未來小盤股和殼資源的稀缺性將改變,市場的估值體系將面臨重構。在這個過程中,高估值小盤股的風險有待繼續釋放。故從穩健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可逢低關注績優藍籌股的機會。當然,A股市場投機性的特征在短期內難有實質性的改觀,主題性的題材依然會是資金運作活躍的方向,節能環保等政策扶持性行業可繼續加以關注。而類似電器板塊現金流充沛、絕對股價不高的品種也可適當留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