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11-22 08:53:57
⊙記者浦泓毅○編輯梁偉
自交易所股票質押業務開展以來,券商紛紛加大在該業務領域的投入,成為繼融資融券之后券商信用交易業務的另一著力點。但在業務開展中,部分券商人士感到一些質押標的存在質押集中度過高,信息披露不夠完善的現象,期望監管部門采取必要措施。
根據滬深交易所最新統計數據,兩市目前待購回的股票質押融資規模合計達603億元,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260%。其中兩市主板市場股票平均質押率在45%左右,中小板股票平均38.8%,創業板股票平均31.5%。
從上述數據看,交易所股票質押業務仍在較為安全的區間中,券商向客戶提供的每一筆融資平均有2至3倍市值的股票作為擔保。但近期備受關注昌九生化(600228)事件則令一些券商關注到中小市值個股作為擔保品時存在的風險。
“昌九生化之所以從普通的下跌演化成信用風險事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流動性問題,股票跌停導致券商無法處置抵押品,只能坐視履約保障比例突破逐條警戒線,直至爆倉。”一位券商信用交易部負責人這樣表示,“而目前股票質押業務也存在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
券商會產生如此隱憂,部分源于一些個股的質押集中度已偏高。深交所統計顯示,其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市場質押集中度前10大的個股,其場內待購回數量占總股本的比例均超過20%。其中深市主板的榮豐控股(000668)質押集中度達42.15%,為A股市場最高,中小板個股齊星鐵塔(002359)、首航節能(002665)的質押集中度也接近40%。
“從券商風控的角度說,我們希望一只個股的質押集中度在20%以下,但是深交所采用非指定交易,股權方可以同時向好幾家券商詢價,詢價時個股的質押度還很低,結果幾家券商都放了融資,集中度一下就上去了。”前述券商信用交易部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在券商看來,當一只中小市值個股質押市值比例過高,一旦企業基本面發生一些突然變化,誘發券商處置抵押品,過大的剛性處置需求將使個股發生流動性危機,導致“擁擠踩踏”現象的出現。目前,兩市股票質押業務的資金來源有八成左右來自券商自有資金,這使得券商對此業務的風險隱憂更進一層。
“由于限售股也可以參與股票質押,如果一個小市值公司在股價操作嚴重偏離基本面之后,大股東存在套現需求,完全有可能通過股票質押業務折價實現,最后違約了事。”一位券商人士這樣表示。
券商希望,未來有關部門針對個股、個股大股東的股票質押集中度出臺更加即時透明的披露查詢機制,以及更加有力的監管措施。同時,券商在從事該業務時除了制定嚴格的履約保障比例紅線,也需要對公司基本面進行扎實調查,盡可能地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