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11-14 08:49:10
對于存在業(yè)績考核的金融機構而言,今年的年終獎很可能會顆粒無收。一級承銷行業(yè)清理整頓不斷,收入縮水或是必然;二級市場行情下半年以來延續(xù)低迷,獎金泡湯毫無懸念。
對債券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最惶惑的莫過于“不知該關注什么”,因為幾乎所有的歷史經(jīng)驗都失效了。但盡管如此,他們的心還沒有死。正因為心未死,“吟詩作賦者”才沒有像那年一般風起云涌。“出券難,意闌珊,債友相問,賦詩作歡。瞞,瞞,瞞!”——這闕《釵頭鳳》流行于2011年8、9月間,彼時也曾是債券大熊市,交易員們無奈之下自嘲自慰。
與那一年相比,市場格局已發(fā)生巨大變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場化大旗已經(jīng)扯起,全市場資金價格下限不斷被抬升,資產(chǎn)價格亦步亦趨。相對顯而易見的原因,卻在于非標債權對利率債券的侵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劣幣驅(qū)逐良幣”,因為后者的“理論”信用風險更大。
而“理論風險”終究沒有成為現(xiàn)實,違約事件仍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市場。因此,定價體系失去準心,市場只能唯收益率高者是從了。
心未死,所以大家都還很忙碌。大家在忙著尋找債市的估值底部,在忙著尋求機會如何將這一年失去的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彌補。
某大型券商一級部門老總說:“股票的風險我看不懂,但債券是有底部的。簡單說,這個底部可以是社會企業(yè)所能承受的融資成本,也可以是大家的信心,后者很重要。”與他交談可以感受到一分特別的積極樂觀。
劉歡唱過一首歌,里面的歌詞是“心若在,夢就在”。
的確,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既然還要在市場中面對沉浮,就必須睜大眼睛尋覓未來的機會,它很可能是稍縱即逝的。昨日,上海某私募債券交易員在朋友圈里慨嘆:收拾殘局,理順心情,重新上路!
與2011年那一波由疑似違約事件導致的信用風險大釋放不同,今年此時的債券頹勢目前還看不到底,這也基本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那一年,跌得快也漲得快,市場清淡時沒人接盤;而今年,賣者不計成本,割肉斬倉毫不猶豫。
這不是武斷而是果敢,這不是絕望而是清醒。相關人士知道,拋券換來的資金可以買入同業(yè)資產(chǎn)或者非標資產(chǎn),能夠得到可觀的收益。但是,這種局勢目前或面臨政策監(jiān)管的挑戰(zhàn)——業(yè)內(nèi)盛傳銀監(jiān)會將出臺9號文,要把同業(yè)存款標準化為同業(yè)存單,要對融資性非標設定上限。
資深投資人士說,對于國債,9號文會帶來短暫的利好。但估計好景難長,因為“石縫中還會長出新的植物”,就像貓鼠游戲那樣。
原文:http://bond.eastmoney.com/news/1325,20131114337440027.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